首页 > 行业资讯 > 浙大王文俊、刘平伟团队《Adv. Mater.》: 具有全尺度多级孔结构的高性能COF电极材料

浙大王文俊、刘平伟团队《Adv. Mater.》: 具有全尺度多级孔结构的高性能COF电极材料

时间:2022-10-04 来源: 浏览:

浙大王文俊、刘平伟团队《Adv. Mater.》: 具有全尺度多级孔结构的高性能COF电极材料

原创 化学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

Chem-MSE

聚集海内外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新科学前沿动态,与相关机构共同合作,发布实用科研成果,结合政策、资本、商业模式、市场和需求、价值评估等诸要素,构建其科技产业化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国家管理机构、科研工作者、企业决策层。

收录于合集
#COF 3
#电极材料 8
#COF纳米片 1
#多级孔结构 1
#v-COF-GA电极 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研究背景

对电极材料在各个尺度上的特征结构进行协同设计是提高能量转储器件性能和效率的关键。以 COF 为代表的多孔纳米材料虽然具有规整可调的纳米孔道和超高的比表面积,但在介观、近宏观等更大尺度上结构可控性的缺乏使得这些纳米孔道结构难以被有效利用,极大地限制了 COF 电极的实际性能。
近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王文俊、刘平伟团队 通过调控 COF 制备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在具有规整大孔结构的石墨烯气凝胶骨架上原位生长出了垂直排列的、具有百纳米级超结构的 COF 纳米片,实现了对 COF 电极从纳米级到毫米级全尺度多级孔结构的协同设计,得到了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高性能 COF 电极材料( v-COF-GA )。相关成果以 Vertical Growth of 2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Nanoplatelets on Macroscopic Scaffold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des 为题发表于 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202204250 )。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后姜炎秋博士,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刘平伟 (长聘副教授,研究员)。此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分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资助支持。

工作亮点

1. 提出了利用微纳多孔 COF 与宏观多孔骨架复合来构建全尺度多级孔结构的策略。通过控制 COF 制备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实现对 COF 纳米级孔道和百纳米级介观结构的优化设计;进一步结合多孔石墨烯气凝胶骨架,实现对 v-COF-GA 电极在近宏观和宏观尺度结构的特征的调控,从而实现对电极全尺度多级结构的协同设计。

 
1. v-COF-GA 电极全尺度多级孔结构设计思路。
2. 揭示了 v-COF-GA 电极在各个尺度的结构特征。结合 XPS, BET, XRD, AFM, SEM, nano-CT 等多种表征手段,对 COF 电极的原子组成、纳米孔道( 1-2 nm ),介观形貌( 20-200 nm )、空间排列和分布( 1-50 μm )、和宏观形态( ~mm )等各个不同尺度的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为 v-COF-GA 电极的全尺度孔结构协同设计奠定了基础。

2. v-COF-GA 电极在各个尺度上的结构特征。
3. 验证了 v-COF-GA 电极内部高效的离子 / 电子传输过程。通过对 v-COF-GA 电极充放电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揭示了电极中快速传质的动力学过程占据主导地位,阐明了电极高倍率性能的来源。这得益于对 v-COF-GA 电极各个尺度结构的协同设计带来的高效的离子 / 电子传输通道。

3. v-COF-GA 电极充放电过程动力学分析
4. 展示了 v-COF-GA 电极在高负载、高功率场景下的使用性能。高效的离子 / 电子传输通道让 v-COF-GA 电极在高负载量( ~10.3 mg cm -2 )和高功率( ~40,000 W kg -1 )的场景下均保持着大部分初始容量( ~75 % )。此外, v-COF-GA 电极还具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在长循环测试和柔性测试中均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
 

4. v-COF-GA 电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电化学性能。
本论文是在 王文俊、刘平伟团队 前期积累和前人工作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团队长期致力于以二维 COF 为代表的二维 材料及其复合材料 多尺度结构的设计、调控与应用研究。早在 2019 年,团队研究人员就提出了通过加入单官能团竞争剂来降低反应速率、提高反应可能性的 可逆缩聚 - 终止 RPT )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规整形貌的 COF 材料。相关工作包括 Mater, 2019, 1, 1592; Cell Rep. Phys. Sci., 2020, 1, 100062; Mater, 2021, 4, 618; J. Am. Chem. Soc., 2021, 143, 5003. 等。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204250

相关进展

浙大王文俊、刘平伟课题组《ACS AMI》:控释用刺激响应型中空COF纳米颗粒

浙江大学王文俊教授团队:基于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的光/力致双重响应荧光变色材料

浙江大学化工学院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刘平伟研究员招聘博士后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