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南京工业大学邵宗平教授课题组 AFM: 共掺杂制备高活性自组装的R-PCECs空气电极

南京工业大学邵宗平教授课题组 AFM: 共掺杂制备高活性自组装的R-PCECs空气电极

时间:2022-10-01 来源: 浏览:

南京工业大学邵宗平教授课题组 AFM: 共掺杂制备高活性自组装的R-PCECs空气电极

原创 化学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

Chem-MSE

聚集海内外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新科学前沿动态,与相关机构共同合作,发布实用科研成果,结合政策、资本、商业模式、市场和需求、价值评估等诸要素,构建其科技产业化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国家管理机构、科研工作者、企业决策层。

收录于合集
#空气电极 1
#可逆质子陶瓷电化学电池 1
#双钙钛矿 1
#活性 2
#耐久性 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可逆质子陶瓷电化学电池 ( R-PCECs ) 由于其在燃料电池和电解电池双模可逆工作时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是最有前途的高效能量转换和存储器件之一。 R-PCEC s 性能的关键局限性主要在于在现实操作条件下,析氧 / 还原反应 (OER/ORR) 空气电极的催化活性较低,耐久性较差。
近日, 南京工业大学邵宗平教授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陈宇教授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发表了题为“ Catalytic Self-assembled Air Electrode for Highly Active and Durable Reversible Protonic Ceramic Electrochemical Cells ”的论文。本论文 通过催化自组装 Ba 2 Co 1.5 Mo 0.25 Nb 0.25 O 6-δ (BC1.5MN) 复合电极制备高活性 耐用空气电极的研究结果。在高温烧成条件下, BC1.5MN 自然的由 单钙钛矿 BaCoO 3-δ  (SP-BCO) 和双钙钛矿 Ba 2-x Co 1.5-x Mo 0.5 Nb 0.5 O 6-δ  (DP-BCMN) 组成 。此外,使用 BC1.5MN 空气电极的燃料电极支持的全电池在 650°C 下表现出出色的性能,在 1.3 V 下达到 1.17 W cm -2 的峰值功率密度和 2.04 A cm -2 的电解电流密度。更重要的是,该电池在燃料电池模式下表现出超过 1100 小时的优良运行耐久性,在燃料电池和电解电池双模式下 220 小时超过 110 次的卓越循环稳定性。实验表明, BCO 相增强了 ORR OER 活性,而 BCO BCMN 的强相互作用优化了催化持久性。

本文要点

1) . BC1.5MN 的晶体结构和形态。 (a) BC1.5MN 在空气中 1100 °C 烧结 10 h 后的 Rietveld 精修 曲线; (b) BC1.5MN 复合材料在室温至 7 50°C 的温度范围内的 25-35° 间的 高温 XRD 图谱; (c) BC1.5MN 复合空气电极的 SEM (d) STEM 图像; (e) STEM-EDX 结果; (f) BCO 晶粒和 (g) BCMN 晶粒的 HR-TEM 图像。 (h) 对于在 (e) A 点和 B 点的 EDX 扫描结果。

 
2) .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及 弛豫时间分布 ( DRT) 分析。 (a) 采用 BC1.5M x N 0.5-x (x=0.1, 0.2, 0.25, 0.3 ,和 0.4) BCM BCN 电极的 BZCYYb 1711 对称 电池 在潮湿空气 (3% H2O) 450-700 °C 电阻  Arrhenius (b) BC1.5MN 电极和其他钴基空气电极 面电阻 ( ASRs) 性能对比; (c) 采用 BC1.5MN 电极的对称电池在 550 °C 湿空气中的 ASR s 稳定性。 (d) BC1.5MN EIS (e) DRT 与氧分压的关系 (f) R p p O2 函数的相关性 (g) BC1.5MN EIS (h) DRT 水分压 的关系 (i) R p p H2O 函数的 相关性

 
3 ). BC1.5MN 的热电性能。 (a) BCO BCMN BC1.5MN 氧化物室温 1000 ℃ 热重 ( TG) 曲线 (b) BC1.5MN BCN BCM 样品在 200-800 °C 空气条件下的 热膨胀 ( TEC) 曲线 (c) H 2 O-TPD 信号和 (d) BC1.5MN BCN BCM 样品的电导率。

 
4) .   离子转移能力及 X 射线 近边结构 吸收 光谱 ( XANES) 的分析。 (a) 根据 ECR 曲线计算的 BCN BC1.5MN 氧化物在 500-650 ℃ 范围内 D chem k chem 的拟合值 (b) 在环境空气 /Ar 梯度下, BCN BC1.5MN 膜在 500-700℃ 温度范围内的氧渗透通量和氧离子导电性 (c) BCM BCN BC1.5MN 样品的 Co k XANES 光谱 (d) BC1.5MN BCN Co 原子周围的径向结构函数 ( ) BCM BCN BC1.5MN 样品中 XANES XPS 得到的 Co 价态 ( )

 
5) .  BC1.5MN 空气电极质子陶瓷电池的性能。 (a) 单电池 的横断面扫描电镜图像 (b) 湿 H 2  (3% H 2 O) 500-700 °C 测量的 I-V I-P 曲线 (c) BC1.5MN 电极峰值功率密度与其他代表性空气电极的比较 (d) 550-650 °C 电解 ( EC) 模式下测量的 I-V 曲线 (e) 连续可逆操作,在 650°C ±0.5 A cm -2 电流密度下,在燃料电池和电解模式之间循环 (f) BC1.5MN BCN 电极 性能 R p 值的比较 (g) 在燃料电极中有干燥的 H 2 和空气电极中有静态 / 流动的空气时,在 0.4 A cm -2 550 °C FC 模式下的工作稳定性。

论文信息
He, F., Liu, S., Wu, T., Yang, M., Li, W., Yang, G., Zhu, F., Zhang, H., Pei, K., Chen, Y., Zhou, W., Shao, Z., Catalytic Self-Assembled Air Electrode for Highly Active and Durable Reversible Protonic Ceramic Electrochemical Cells. Adv. Funct. Mater. 2022, 2206756.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06756

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邵宗平教授 ,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在 Nature 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等国际期刊发表 SCI 论文 800 篇, h-index=107 ,获授权发明专利 5 0 项,出版 英文 专著 2 本。 在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储能电池、太阳能电池、低温催化、水处理、混合导体陶瓷膜等方向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自 2 017 年连续 入选汤森路透工程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15 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能源领域。
杨广明副教授 ,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6 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与燃料电池相关的电极材料开发和设计。近年来在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 Funct. Mater. A ppl. Catal. B Environ. 等国际期刊发表 SCI 论文 70 篇,引用 2700 余次, H-index 31 。申请发明专利 32 项,中国 授权 发明专利授权 18 项。
陈宇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 年取得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博士学位, 2019 年结束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后工作。入选华南理工大学兴华精英学者、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项目,广东省 “ZJRC” 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主持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双一流 高校科研启动经费项目。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相关组件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其在清洁能源转换与存储方面的应用研究。团队主攻的研究方向包括基于氧离子导体或质子导体电解质的固体氧化物电池 / 电解池、理论 计算与原位表征、高温电化学合成、陶瓷膜反应器以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近五年,申请相关专利 10 余项,作为第一 / 通讯作者在能源领域国际著名期刊 Nat Energy Energy Environ Sci Joule Nat Commun ACS Energy Lett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Research Sci China Mater 等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课题组研究经费充足,团队仪器齐全。因科研工作和团队发展需要,课题组常年接收具有相关研究领域背景的博士 后或博士申请。

相关进展

南京工业大学邵宗平教授课题组《Adv. Funct. Mater.》:高效稳定的Fe基钙钛矿析氧催化剂

南工邵宗平教授/周嵬教授课题组《ACS AMI》:高效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制备

南京工业大学邵宗平教授课题组:高导电钙钛矿的设计与应用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