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演化和演化的技术政策 技术的演化和演化的技术政策

技术的演化和演化的技术政策

  • 期刊名字:科学学研究
  • 文件大小:712kb
  • 论文作者:眭纪刚,苏竣
  •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更新时间:2020-10-26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27卷第12期科学学研究Vol. 27 No. 122009年12月Studies in Seience of ScienceDec. 2009文章编号:1003 -2053(2009)12 -1793 -08技术的演化和演化的技术政策眭纪刚,苏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4)摘要:指出主流的新 古典理论和技术革命论在解释技术变迁中的不足,认为技术变迁是一-个在原有技术基础上.逐步改进、类似生物进化的演化过程。因此技术政策应摈弃主流理论的均衡观点和革命观点,从演化理论出发制定符合技术变迁规律的技术政策。这也为我国的技术政策提供了若干启示。.关键词:技术变迁;技术政策;演化中團分类号:G304文献标识码:A技术不仅是发展战略的构成要素,也是发展战理论分析和关注的对象。Jewkes 等人把忽视技术变略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化的原因归结为:(1)经济学者对科学和技术知识机会窗口出现时,产生进步的可能性取决于前一阶的无知;(2)缺乏统计资料的指导;(3)更多地关注段的成就、对下一阶段性质的识别,以及对技术经济经济周期波动以及引起的失业等问题而忽视了对技范式的理解"。为了判断发展机会产生的条件和术变化的关注。这些原因可以部分的解释为什么对性质,需要科学地理解和分析技术进步的特征。创新有相对的忽视,但并不能用来证明忽视的合理Metcalfe认为这也是理解技术政策的前提'2。主流性)。和传统的技术发展理论要么忽略技术进步的内生.新古典理论的技术被设定为一种连续的变量,是性,要么错误理解技术进步的方式。本文旨在论述给定的、在投入与产出之间进行转换的生产函数,这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演化性质,在此基础上提出用演是典型的技术“黑箱"处理方式。虽然新古典增长理化的技术政策指导技术进步。论努力将技术变化的因素进- -步纳人到自己的研究框架中去,但主要是把技术解释为“索洛残值" (solow1主流理论的技术观及其不足residue) ,仍然没有打开技术黑箱,不能解释新技术产生的机制,对技术的内生变化揭示得还不够。1.1新古 典理论的技术外生观1.2 技术史上的技术革命观新古典经济学从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和完全竞技术史是专门研究发明、生产和使用技术的学争等基本假设出发,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但是因其科。近代科学史和自然哲学的研究偏向费同技术不假设限制性太强、只沉醉于形式主义的模型而被称连续发展的观点。历史上确实存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为“黑板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也曾批评新古典重大影响的技术,通常被称为“伟大发明”或“技术经济学忽视现实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但其自身对现上的转折点”。因此很多人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不连实的重视也不彻底。例如, Williamson要么将技术贯的跳跃过程,相信技术的发展是靠瓦特、爱迪生、因素排除在分析框架之外,要么假定技术是外生给福特和菜特兄弟等英雄人物的完全独立发明推动定的变量'。的,并且用政治术语“革命"(如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尽管20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等)来形容这一过程,意指与过去分离、重建一种新影响越来越显著,但技术进步却始终不是正统经济秩序的激进行为”。这种英雄史观略去了技术上中国煤化工收稿日期:2009 -04 - 16;修回日期:2009 -06-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3053);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片C NM H G科技部创新方法项目(2008 IM021000)作者简介:唯纪刚(1978-),男,陕西大荔人,博土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苏竣(1965-),男 ,陕西户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公共政策。科学学研究第27卷的小改进,--味强调特定的个人对重大技术突破的程中“大发明家”和“重大突破”的重要性相反,马克贡献,或者把研发当成一种外来的、基本无法控制思将技术进步理解为一个累积和渐进的过程'”。的、独立于任何政策的力量来看待,用“黑箱"和“魔马克思十分推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该书发表后棒”来对待科学和技术(6)。这种观点一度占据主导不久,马克思呼吁学者写一部以进化论为参照的技地位,甚至在当今仍有市场。术史评述。他认为新的技术史应该阐明工业革命从Basalla为“技术革命说”归结了三点理由:(1)个别发明家的劳动中得益极少,强调发明是一种建发明家和公众常常遗忘、甚至故意贬低关键性的、先立在许 多微小改进基础上的技术积累过程,而不是有的同类技术。早期的技术史是一- 部匿名的历史,少数天才个人英雄主义的杰作')。 -些学者也开18世纪以前,发明家不会因为他们的贡献就能获得始接受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与生命史由简特别承认。只是到了工业革命,传记作家开始对发单到复杂、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发展规律类似,相互明家歌功颂德,才使无数发明家的名字变得尽人皆关联的技术也是从原始状态向高级形态进化,具有知'5)。但是传记作家把重点放在著名发明家和创延续、循序渐进的特征。还有学者对人工制品序列新者的个人特点以及趣闻上,主要强调发明与创新进行分类整理,以证明技术发展的累积和渐进性,如过程中的随机偶然因素:要么完全脱离现实,如认为皮特.里弗斯将收集的古代工具按形态的关联程度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要么夸大偶然事件的作用,如青分成许多序列,对其发展轨迹重新整理后,坚信技术霉素的发现‘6。(2)专 利制度对传播技术革命论起变化不是少数英雄式的发明家推进的不连贯的飞跃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在专利执行过程中,一项发明过程,而是从原先已存在的物品基础.上改进而来与其发明者一- -对应,模糊了与早已存在的技术的的。技术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概念相对应(如图1联系。因为专利法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一项发所示) ,因此技术变迁的演化过程可以描述为:一个明是经法庭确认、由其法定创造者所发明的独立的、产品由许多技术构成;不同的技术组合产生不同的全新的事物。这样,专利制度就将技术截断为一系功能;如果某种技术的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就列独立实物,把一一个明显具有延续性的技术说成革会被创新地引用到其他产品,从而被遗传下去;如果命性的结果[”]。(3)将技术与其结果混为一谈助长许多新产品都引用了这种技术,那么含有这种关键了技术革命论。最好的例子就是“工业革命”这个技术的相似产品群就会产生,这种技术组合就代表称谓中。在19世纪早期,它是指一系列改变了工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发明。这场革命被推想成是在技术技术演化的主流方向(8]。技术概念生物概念领城最先产生,然后蔓延到工业领域。蒸汽机和其核心技术组合→基因他机器因而被看作技术革命的象征。英国建立的第功能性能一个工业社会的变化之大令人忽视了它所依赖的技创新变异术延续性,促使人们认为技术进步是从-一个伟大发明产品个体向另一个伟大发明跳跃式前进的过程”。在所谓的相似产品群.生物种类技术革命中,技术变迁仍然是微小的改进,只不过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进的后果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变化,便被人们看作是“技术革命”,其实质是技术图1技术概念 与生物概念的对比变迁引起的“社会革命”。任何进化系统都有连接现在与过去的动态特2技术变迁的演化理 论性,正如现在的特性大部分是从过去继承而来的一-样,过去以某种方式约束着现在["0]。每一轮技术开2.1技术变迁的演化特征发既得益千之前发明的技术和所创造的市场优势,与当时(乃至现在)大多数人强调技术进步过也中国煤化工1在发展技术的同MYHCNMHG①这种称谓在电子学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计算机引起的“第=次工业革命”中仍然保留。2此外,美国国家博物馆对 各种物品不计种族、地城或时代差别,仅按照其发展水平加以排列。见Basllh,1988,P,. 19 -20。第12期眭纪刚苏竣:技术的演化和演化的技术政策●1795●时,也是在对机械生命做同等性质的处理D。Nelson段的许多重要技术可能已经出现,只是其用途还没和Winter用“局部搜寻”的概念描述企业是在与现有完全开发出来。这些技术只有汇合在一起共同爆有技术相邻近的技术空间中搜寻新技术['”。Free-发,其潜力才能完全显现“"。然而,只有当这批技man和Soete也认为,技术革新并非是从外界引人的术能突破它们所源起的产业或部门的界限、扩散到结果,而是一个内部成长、持续地被社会的广泛需要广泛的领域时,才会给社会带来重大变化。而且所采纳与选择的过程(。1。因此没有一种技术变革Perez进-步指出,虽然每- -项技术单独来看都是激足以彻底割断与过去物质文明的联系,重大的技术进创新,但是技术体系将-系列相互联系的激进创变革在被人们认识之前都经历了一段酝酿期,很多新联结起来[”。从整个技术体系来看,技术进步仍为技术变革做出贡献的创新很可能已经存在了相当是渐进的变化过程。.长的时间。例如,在瓦特面对沸腾的茶壺之前,英国2.2技术变 迁的演化理论已有了用于生产的纽可门( Newcomen)蒸汽机°。上述分析表明技术变迁具有演化特征,但是仅瓦特是因为对一台需要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不满意仅把技术演化和生物进化做简单类比是远远不够才萌生改进它的念头。而纽可门蒸汽机遗传自真空的,否则会与均衡理论照搬物理学的概念一样危泵、活塞泵、机械联动装置等,形成了“直系遗传的险③14)。为了寻找一种能将技术变化纳入经济系统长链”,李约瑟认为古代中国的工匠、希腊的技工和分析框架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更好地描述和认欧洲的工具制造商和机械师对蒸汽机都有贡献。即识技术进步与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以Nelson和使因科学革命而产生的早期电动机,也没有摆脱蒸W inter'9]、Freeman'41、Dosil15)和Rosenberg(6])等为代汽机的影子,仍然使用后者重要的机械装置一活表的学者遵循熊彼特的思路,对科学技术问题做了塞和摆动杆。这些例子表明,每个新技术系统都是大量研究,并发展出一个新兴的理论分支一演化从先前的系统中派生出来的。某些技术创新因为环经济学或“新熊彼特”学派田。.境约束而被局限于现存经济结构的有限用途,最重演化理论在生物进化论基础上提出了自然选择要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如铁路最初被开发时,只被的经济思想,采用基因、变异、复制和选择等生物学用来在矿井中运煤。在当时由运河和马车组成的运概念的隐喻方法,把历时而变的变量或系统作为研输系统中,人们还难以想象将铁路作为主要运输手究对象,把经济演化看成一种非线性的、远离均衡状段的重要意义;创新的实践者有时也可能低估自己的潜力,如1950年代,IBM的老板认为数台计算机态、拥有多种发展方向的学习过程,注重对选择环境的考察,探求引起这些变化的动态过程,解释变量或即可满足全世界的需求“"。虽然技术变迁总体特征是渐进的,但是不可否系统为何以及如何达到目前的状态。演化理论因其认也存在一些激进变革,就像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突强大的理论整合力,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经济和管变-样。例如尼龙不可能通过改进毛纺生产工艺而理领域,特别是对技术演化过程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制造出来,也不可能对火电站进行增量改进而建成演化理论将技术变迁理解为技术随着时间变核电站["2]。短时期内突然崛起的一批创新产业被化、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过程"”。关于技术演化最狭贴上“技术革命”的标签,其实质是紧密交织在一义的概念是:技术性能随时间或投入沿着特定的技起的一组技术创新集群,-般包括- -种重要的、通用术轨道变化或改进,技术S曲线成为最基本的研究的低成本投入品,再加上重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工具”)。把技术理解为演化过程,首先应找到一个的基础设施。连续的技术演进之所以突然爆发,是类似于生物基因的既相对稳定又允许变异的、兼有因为重大创新的酝酿期可能很长,处于不同开发阶复制因子功能的技术单元,即所谓的技术演化的縻①例如,某些机器被新 机器替代之后,其残存结构仍然可作为新机械装气的②Prt(2002)从演化理 论出发,将技术革命定义为-批有强大影响的、崭中国煤化工:个经济中能带来巨变,并能椎动长期的发展高潮。HCNMH G3正因为如此.经济学界将“EvoluionaryEconomices"译为“演化经挤学”而非~ 近化纪研字”,因为贾化迎价子” 的提法茨化了与生物学之间过于机械的类比联系。见孟捷等校译的<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译从》。④特别是Nelson 和Winter的著作<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 ,已成为演化理论作为新范式确立的标志。●1796●科学学研究第27卷母(meme)D,这是发展技术演化观的基础和前提,的狭窄化和形式化.....放弃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而.否则技术演化分析无从谈起。虽然学者们对技术演专注于构建形式主义的模型,使经济学家丧失了判化的基因还没有达成共识田,但是都接受了技术演断与理解实践问题和复杂情况的直觉能力。这种模化具有生物性,认为技术变迁和生物进化的原因都型始终是-个封闭的系统,而现实经济却是永不停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只不过前者是主动适应,后者息地受外部力量冲击的开放系统”"221。是被动适应。技术变迁的压力既包括市场、制度、组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市场失灵导致用于促进技织、文化和历史等外部因素,也包括技术可能性、新术进步的资源配置无法在纯市场条件下达到最优。技术特征要与整个技术系统和谐一致等技术本身的均衡理论的分析导向是经济活动如何走向均衡,技内部因素。随着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当术进步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实现技术进步代技术变革的动力更多地来源于竞争优势带来的超所需资源的最优配置等,因此纠正市场失灵、谋求科额利润,企业会在利益驱动下进行各类研究与开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成为均衡框架下技术政策的基本活动。正是这种对竞争优势的持续追求导致技术创策略‘2。相应地出现了多种政策工具,包括通过专新成为经济活动中普遍的行为,同时也完成了对可利制度提高发明人的私人收益、以直接补贴和减免利用的技术创新的选择19|税的形式为R&D提供财政支持、通过风险投资机制此外,演化经济学家还发现:技术创新活动的突分担技术风险、创新产品的公共采购、建设公共科技出特征是不确定性;新的技术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基础设施、通过社会科技服务促进技术知识交流与学知识的发展;创新活动日益复杂,正式组织(企业转化等2)。这些政策通过改变边际收益来发展技研究开发实验室、政府实验室、大学等)比个体创新术,但是政策会受到短期收益递减的制约。因为均者更能推动技术创新;但是仍有相当数目的创新和衡的政策框架主要关心资源和激励,将技术可能性改进产生于“边干边学”和“边用边学" ,即通过各种和企业能力视作给定不变,技术进步的自身过程并实践过程学习使用和改进技术;技术变迁过程具有没有得到明晰地阐释,对技术创新和动态变化的忽累积性特征,企业或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可能性由视成为均衡分析方法最为严重的问题(24)。它们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所决定[*0]。从本质上来说,均衡框架下的技术政策是一种静态的、外部干预型的政策,它将技术变迁视为必然3演化的技术政策 :超越均衡的过程,认为可以通过消除外部性和风险,降低成本根据Oltra的定义,技术政策是“政府为了激励或提高技术进步的收益,就能等价地促进技术进技术变化的过程以及支持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创造、步21。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政策干预的传统理由,利用和扩散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但是政府在干预时也会出现失灵。市场失灵条件下称”2。主流的均衡分析框架由于种种局限而不的技术政策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还有许多东利于分析技术变迁的本质和政策的发展,因此需要西需要考虑,例如政策工具的设计方式、正确的实施新的范式指导技术政策。方式或者在进行创新时,哪些领域是最需要支持的,3.1均衡视角 的技术政策政策关注的核心是创新的产生还是创新的扩散从19世纪下半叶的边际革命后,经济学开始借等'2。用经典力学中的均衡概念描述市场秩序,成为最早3.2演化视角 的技术政策应用数学的社会科学。但是自从马歇尔的《经济学由于均衡理论无法揭示技术的生成、发展和演原理》出版后,“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化规律,加上现实中的市场失灵随处可见,而且影响①Meme原本是由生物学家道金斯(Dawkins)提出的与基因相对应的、用来表示文化传播基本单位的概念,技术演化论者也偕用此概念来发示技术进化的基本单位。②例如:Nelon和Winter将企北惯例作为技术选锋和进化的栋因,Bould中国煤化工为技术进化的基因,面Hodgeson则主张技术系统或技术一经济系统本身就是技术进化的基因。Ziman(YHC N M H G戀作为技术康母,Fleck(2000)则按照标准达尔文模型的要求.主张将人工制品一活动的耦合作为技术进化的基本单元,而Mokyr( 2000)0则坚持知识乃是技术进化的基本因子。见Ziman屯编Tehonloginlnnnnonananbvutionargrocesse. CambridgUnversilyPrese ,000.③关于技术政策 和技术创新政策的区别见王春法。第12期眭纪刚苏竣:技术的演 化和演化的技术政策●. 1797●巨大,所以均衡理论的市场失灵概念不能使政策研论的统治地位有关,另外还因为演化经济学未能形究非常深人,以纠正市场失灵为参照而拟定的政策成体系完整的理论。除了对技术演化的基因存在分无法为促进技术发展、国家科技和产业政策制订等歧外,技术演化论者对生物隐喻方法使用的范围、达问题提供合理依据(251[26)。Nelson 和Soetel271i 提出尔文主义渗透的程度也存在不同看法山1221。但演化应把讨论的重心适当集中到解决问题和调整应变理论打开了技术黑箱,并开始突破单纯的经济因素,上,即抛弃均衡理论的目标规范,不再试图规定一-种将技术、制度、文化等因索纳入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加“最优状态”以及达到这种状态的制度结构,而应该以分析,表现出较强的解释力与可操作性,不仅契合以能反映变迁过程的演化理论为依据来制定技术政了自然科学的进展,也顺应了社会科学的潮流。策。3.3演化技术政策的宏观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与均衡框架的静态技术政策不同,演化视角的国家创新体系(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以下技术政策寻求对经济动态发展过程的解释,是一种简称NIS)理论是演化视角的技术政策在宏观领域动态的、内部干预型的政策,技术及其变迁过程由此的应用,它的提出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关得到了更为贴近地剖析。基于演化理论的技术政策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NIS的概念渊源可以追也更为直接地介人技术创新过程,其思维导向不再溯到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观点,他曾主张是消除市场失灵以谋求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是如何采取广泛的措施,促进技术的学习、创新以及经济增改变创新机会边界,提高企业接触和使用更大范围长,使当时欠发达的德国能在经济上赶上英国。知识的能力,改善管理能力来改变和提高企业的创Freeman在李斯特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国家创新机会[3。其核心特征在于将注意力放在对技术新体系的概念'。他发现日本在二战废墟的基础的支持系统上,即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的制度上,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和关系,通过完善创新系统来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创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新的发生和进行。Metealfe 指出,过去15年里实施便跃居工业大国行列,说明国家在推动技术创新中频率逐步提高的政策都注重改进适合企业的技术支的重要作用。Freeman 认为政策形成和实施本质上持系统之间的联系(26)。由Nelson和Winter']、Metealel28)、以及Met-是一个国家过程,强调国家对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calfe和Gibbons(29|等人发展起来的演化增长模型强-.系列互相联系的制度的支持,以及知识和技能创调,当广泛使用的技术在生产率方面发生大量变异造、储存和转移的重要性,这正是NIS思想的核心。时,将对生产力的增长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创新Lunvall30)和Nelson['11 的著作出版之后,NIS作为机会的本质是对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的知识种类以及一种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正式流行起来。演化框架产生相关知识的制度范围的多元化,但演化过程的下的NIS理论将创新看作一种交互作用的社会过自然趋势却是倾向于垄断,破坏驱动竞争的多样性。程,其分析方法是系统论的,所以国家作用的理论根因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是为了获得垄断地据就是解决系统失灵问题。系统失灵主要表现在系位,而不是为了以帕累托效率来分配资源。打破垄统的行为者之间缺乏相互作用、公共部门的基础研断的力量主要来自于竞争,只有通过不断引人新技究和工业应用性研究不匹配、技术转移机构失常以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才能维持有效的竞争”。因此,及企业的信息不足与吸收能力低下等[32]。系统失鼓励竞争和多样性是技术政策的必要组成部分,政灵的存在表明政府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即在策制定者不用考虑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哪个企业更有技术更迭环境下提供技术经济机会。可能成功,而是应该关心哪个技术机会是最有前途人们常常简单的、狭义的从研发角度来定义的创新源泉[06。“国家创新体系”,Freeman和Soete认为NIS还应包目前的演化分析尚不完善,而且技术政策领域括社合机均和制度篓窖泛的茄围|6)。因为技术的应用演化理论的方法才刚刚起步。- -方面与均衡理发展中国煤化工要依赖于其他相HCNMH G①比如博尔丁、坎贝尔、弗莱克更倾向于采用严谨的生物学概念类比来构建-种较为标准的达尔文技术进化榄型;Nelon和Winter.Zi-man. .Mokyr等人则主张-.种较为宽松的技术进化模型.强调标准达尔文模型仅仪是通常以其名义命名的所谓达尔文学说的整套史为宽泛的动态理论中的一个特例,认为技术进化不需要和生物进化完全拟合.见Ziman。● 1798●科学学研究第27卷关的活动,如教育、培训、生产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范式束缚的国家中扩散反而更快,这为后进国家追等。Freeman 和Perez用“技术经济范式”的概念说赶先进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即所谓的后发优势③。明最优的创新模式需要相互联系的技术和组织创新例如,德国在19世纪后半叶形成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结合在一-起01]。例如,人们通常只注意到工业革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这不但是德国超越英国命时期英国在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中取得了重大发的主要原因,而且为德国在20世纪保持领先而需要展,但英国的成就绝不局限于这两个工业领域,其他的技术熟练、高生产效率的劳动大军奠定了基础。更重大的变化包括:生产方式从作坊式转变为工厂后来美国超越德国、以及日本在二战后的高速经济式;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和信贷公司;新兴的企业之增长,都表明技术发展速度不仅依赖于能否取得首间各工业领域之间在新材料、新资源、新机器的使创的重大创新成果,还取决于能否有效的推广与普用上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建设了新的运输基础设施;及这些重大创新。技术后进国家的赶超过程不仅是形成了能够产生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的良好文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和组织的创新,化环境等。整个系统的创新使英国在产业革命时代因而是一种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果,相应的制度创新超越了世界各国。但是新技术在发达国家的扩散会是提高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如图2所示)。被各种不利因素所阻碍@,以至于新技术在未受旧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技术经济制度4范式4技术3范式3制度3技术2范式2制度2技术1制度1范式1图2技术,制度 和技术经济苑式的协同演化这种指导思想的转变为我国的技术政策提供了如下4对我国技术政策的启示启示:(1)在创新过程中鼓励竞争、保持技术进步方通过上述比较可知,均衡理论偏爱市场的理想向的多样性、在知识传递上保持合作。化状态,不欢迎在均衡状态时出现市场失灵的不完由于技术进步是一个连续过程,具有内在的不善问题。而演化理论则认为,正是市场的不完.可分割性:它必须建立在总结与学习知识存量的基善一知识不对称、外溢性等不均衡状态一刺激础上,也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以保证选择集的扩大。了创新的发展。Bryant认为技术政策的定位应当是为此技术政策应该考虑:过程导向的,并聚焦于系统设计和社会、法律制度的鼓励持续的竞争。竞争优势带来的利润是技术改进,其目标是通过鼓励联系和互动以降低交易成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选撣合理技术的天然淘汰机本,通过构建知识和技能基础以促进知识传播。.制。只有保持充分竞争才会迫使企业永不间断地进中国煤化工①Perez( 1983)认为每-次技术突变都是新产品、新行业和新基础设施的发MHCNMHG济范式。②包括已有技术的投资、管理当局的承诺、老技术的熟练劳动力、将老技术调整到史高水平的研发费用等。③这一优势在近代更加明显.如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韩国.通过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在很短时期内在钢铁、汽车和电子消费产品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生产能力。.第12期眭纪刚苏竣:技术的演化和演化的技术政策●1799 .行技术创新,竞争和创新之间的这种联系被证明是阻碍新技术的发展。最深刻的教训莫过于鸦片战争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竞争是技术政策的必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持开放的环境'*]。术D,但是政治和企业制度却没有随近代化的工业保证技术的多样性。有效的竞争取决于行为的生产而转变,加上缺乏相关技术基础设施和培训,最多样性,因为技术进步不只是个别技术的成功,而是后仍以失败告终。因此,技术政策的着眼点还要要在演化过程中建立起相关的技术系统,由此实现“超越技术" ,把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持续发展的能力。技术多样性范围越广,意味着参与到竞争中的企业数量就越多,从而竞争也就越充参考文献:分。[1] PerezC.技术变迁与作为移动目标的发展机会[A].重视技术系统内知识传递的合作。创新过程中莱纳特,贾根良.穷国的国富论[C].北京:高等教育的知识学习、储存和转移事关企业的创新能力。知出版社,2007.识有两类来源:一类是来自企业内部、通过“干中[ 2] Metcalfe J s. Technology systems and technology policyin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J]. Cambridge Joumal of学”、“用中学”和企业R&D积累和创造的知识;另Economics,1995 ,19(1): 25 -46.一类是来自企业外部、包括大学、研究机构或其他企[ 3 ] Williamson 0.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业和国家创造的知识。Freeman指出,这两类知识[M]. Free Press,1985.对技术创新同样重要,仅仅依靠内源的知识和技能[ 4 ] 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不足以支撑技术的发展|)。正是技术间的相互联ance [M]. Pinter Publishers ,1987.系产生并传播了通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使同一技术[5] BasallaC. 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体系中不同产品所要求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互相联社,000.系、互相支持61。[6] Freeman C, Soete L.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2)构建适应技术进步的制度体系以满足技术vation (3" edition)[ M]. Rouledge ,1997.经济范式的要求,才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赶超。[7] 杨勇华.马克思关于技术变迁的演化经济思想[].经济学家,2007,(4) :65 -70.虽然大多数技术变革是渐进的,但并不意味着[8] 陶海青,金雪军.技术创新的演化趋势[].管理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要随发达国家亦步亦趋,技术进界,2002,(2):146 - 150.步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创新可以成为后来者跨越式发[9] Nelson R, Winter 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展的机会窗口以。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的发展就nomice Change[ M ]. Cambridge, Mass, London: The说明,技术领导地位能从一个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别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处去'。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表明了非技术[10] Mokyr. 技术变化中的进化现象[A]. Ziman.技术创因素对创新的影响,通过引进技术实现赶超需要一新进化论[C].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系列条件,后进国家的吸收能力将是其中的关键问[11] Perez C. Technological Revolur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题。如果不能提高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同时实[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2.施相关体制的变革,从而有计划的增强国家自主创[12] Freeman C, Perez C. Structural crises of adjustment: Busi-新能力,那么从技术引进中获得的成功将十分有限。ness cycles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A]. Dosi G.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s Theory [C]. London and因为新技术的大规模扩散和应用都伴随技术经济范New Yorks: Pinter Publishers,1988.式的重构,打破了原有技术、经济、管理和社会制度[13] Perez C.技术演化、范式转换与社会一制度变迁[A].中的组织习惯。所以熊彼特用“创造性毁灭"描述技术进步的矛盾性质:“工业突变的过程..从内部不断的革新经济结构,不断的毁灭旧事物,创造新[14] Freeman C. Introduction [ A]. Dosi G. Technical事物"[35)。每种新技术起先都被看作新机遇,但很中国煤化工小London eand New快就成为企业、制度和社会原有行事方式的威胁,因为旧制度只适应前一范式的要求,不能顺应、甚至会[15],MYHCNMHGoomisthr[c].①江南制造局甚 至还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敷年后英国的机器设备也不过如此。见[39]。1800●科学学研兖第27卷London and New Yorks: Pinter Publishers,1988.study[ A]. Dosi G.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s[16] Rosenberg. 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M].北theory[C]. London and New Yorks: Pinter Publishers,京:商务印书馆,2004.1988.[17] Nelson R. Understanding Technical Change as an Evolu- [29] Metcalfe J s, Gibbons M. Technology, variety and or-tionary Process[ M].1987.ganization[ A]. 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18] 王敏,银路.技术演化的集成研究及新兴技术演化Management and Poliey[ C]. JAI Press, 1989.[J].科学学研究,008,(3) :466 -471.[30] Lundvall B - A.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19]郭箭.技术创新的演化特征与有效技术创新政策的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制定及实施[J].上海经济研究2000,11:59 -62. .[ M].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2.[20] E晓葬 .贾根良.“新熊彼特”技术变迁理论评述[J].[31] Nelson 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南开经济研究,2001,(1):49 -58.Analysi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21] ltra V. An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echnology Policy[32] 王春法.国家创新体系与东亚经济增长前景[M].[C]. Institu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Capitalism, Che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USA, 1999.[33]Bryant K.促进创新:就演化经济学和系统研究方法[22] Hodgeson G.演化与制度[M].中国人民银行出版应用于政策问题的一种总的看法[A]. Foster, Mete-社,2007.calfe.演化经济学前沿[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邢怀滨,苏竣.均衡与演化框架下的技术政策比较[34] Freeman C. Economics of technology change[J]. Cam-[J].科学学研究,2004,(5) :488 -492.bridge Joumal of Economics, 1994, 18: 463 -514.[24] Hodgson C. Economics and Insitutions[ M]. Cam-[35]SchumpeterJ.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1.bridge and Philadelphia: Polity Press and University of[36] Perez C.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asmiation of newPennsylvania Press, 1988.technologi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J].[25]柳卸林. 技术经济学的重建[J].数最经济技术经济Future, 1983, 15(5): 357 -375.研究,1993,9:30 -34.[37] ZimanJ. 技术创新进化论[M].上海科技教肯出版[26] Metcalfe JS.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M].中国人社,2002.民大学出版社,2007.[38]王春法. 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M].[27] Nelson R, Soete. Policy conclusions[ A]. Dosi G. Tech-北京:經济科学出版社,1998.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s Theory[C]. London and[39]张晨曦.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社会对西方近代科技态New Yorks: Pinter Publishers, 1988.度的转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1:9 -21.[ 28] Metcafle J s. The difusion of innovatione : an interpretive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evolutionary technology policySUI Jji- gang, SU Ju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efects of neo - classic economics and technical - revolution theory in explaining technical change;it holds the view that technieal change i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which is improving on the base of original tchnology. Therefore, tech.nology policy fiting for tchnical change should start from evolutionary theory rather than the equilibrium theory and revolutionary theo.ry. This gives some new thinking for China' 8 technology policy.Key words: technical change; technology policy ; evolution中国煤化工MYHCNMHG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