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环境及其优化 学校心理环境及其优化

学校心理环境及其优化

  • 期刊名字: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704kb
  • 论文作者:谭千保,巢昕
  •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 更新时间:2020-09-29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28卷第1期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28 No.12006年1月Joumal of Xiangtan No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 2006学校心理环境及其优化谭千保,巢昕(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学校心理学环境是一 种观念环境,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成了人们关注的研究主题。如以学校区域空间要素为视角,优化学校心理环境应围绕课堂心理环境、班级心理环境、校园心理环境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这样可以构建一个系统性和层次感较,强的设计模式。.关键词:心理环境;学校心理环境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 - 4482(2006)01 - 0126- 03心理环境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校园文化去净化学校心理环境,从落实“三风”建设去强化K. Kof1ka和K:Lewin的描述。K. Lewin反对刺激反应公式,学校心理环境[5]。如果以学校区域空间要素为视角,优化提出了B= f(PE)行为公式,该公式表明:行为(B)随个体学校心理应围绕课堂心理环境、班级心理环境、校园心理环(P)和环境(E)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行为是个体和环境境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这样可以构建-一个系统性和层次的函数。但是K. Lewin所指的环境不是客观环境,也不是感较强的设计模式。K. Kofk提出的行为环境,而是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指我们头/脑中的环境,也就是对我们的心理事件实际发生影响一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课堂教学的环境1。根据“实在的,是有影响的"这个标准,K.Levin课堂心理环境是班级群体对班级成员的学习产生潜在把心理环境分为三类事实: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影响的气氛和环境。心理研究表明,心理气氛对学生在学念事实三种准事实。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心理环境是以一习中的认知、情感、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种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环境,是通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认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改善课堂心理环境成了教育工作者-知,形成具有-一定情感并影响主体行为的观念环境。直关注的课题。具体地讲,课堂心理环境包括课堂凝聚力、影响主体行为的心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可以满意感竞争感、冲突感、师生人际距高等方面,每-个方面分为由社会的不同心理层面而构建的民族心理环境、区域都会使课堂心理环境发生变化。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心理环境等等[2]。而学校心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环境则是学校主体对校园内外客观环境的心理感知及其(一)增强课堂凝聚力所具有的态度、情感体验。课堂凝聚力是班级群体成员在课堂中产生作用的所有许多研究业已表明,心理环境对主体行为的确存在影力量的聚合,这种凝聚力在学生心理感受方面表现为认同响,有研究者将良好的心理环境具有的育人功能归为导向、感、归属感与力量感,三种心理感受并非是平行发展的,而规范激励调适和辐射等五大功能[3] ,这些是优化学校心是链性发展的。一般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整合目标、理环境的原因之一。另外,学校心理环境是学生学习环境培养共同志趣和心理相容性等方面增强课堂凝聚力。整合的主要组成部分,现在有-种呼声是实现学习环境对学生目标是使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保持-致, 目标一致有利于的有效影响,这需要我们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如何创设?学生对影响课堂教学的事件形成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增强美国学者R. E. Slavin认为,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组织认同感的力度。学生志趣完全一致是不 切实际的,但应有课堂活动、实施教学,提供必要的物理环境以促进时间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点,例如:共同的学习兴效利用,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4],这样构建趣共同的信念等,这些对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共积极有效的心理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对此,有人认为同语言理相容是使师生之间、必须从三个角度、三个层次去进行学校心理环境建设,即从学生之中国煤化工、相互支持,力图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去美化学校心理环境,从创建健康的免产生CNMHG的现象。收稿日期:2005- 10-28作者简介:源千保(1977- ),男,湖南华容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13方数据(二)强化课堂满意感的综合表现,是影响班级活动的潜在因素。良好的班级心课堂满意感取决于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同和对自理环境有助于班级活动向民主化、平等化、和谐化方向发身课堂学习质量的满足感以及课堂客观环境的状况,这需展,促进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相反,紧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加强反馈,并与学生形成互动、合张、压抑悲观的班级心理环境则会限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作、平等的关系,减少教学信息的流失量,以促进学生学习学,严重阻碍班级活动的正常运转,因而营造良好班级心理质量的提高。同时,学校、教师学生应保持教室内外的净环境是学校心理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化亮化和静化,以免教室内外不良客观环境的干扰而导致(一)提离师生班级心理环境认识是班级心理环境教育学习分心。的首要目标(三)合理训练课堂竞争所谓班级心理环境认识,即班级主体对其与班级心理课堂竞争是学生在课堂上努力使自己优于对方而表现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动反映。班级主体是班级心理环境的缔出的-种对抗性情绪、言行。它分为个人竞争与小组竞争,造者,而班级心理环境又是班级主体心理的集中表现,并在已有研究表明小组竞争对每个成员来说具有更高的创造某种程度上影响班级主体的心理与行为,这种影响有积板性,在小组竞争状态下,共同活动的目的指向性更强,学生和消极之分。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对班级教育的积极意义彼此之间能及时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有助于小组内及其良性循环不良班级心理环境的消极作用及其恶性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采用环都被教育实践所证实。但在实际班级活动中,师生总是个人竞争方式的同时,应因人、因时、因地开展小组训练,在抱怨不良班级心理环境的消极影响,而忽视了自身才是班竞争(或竞赛)中设立层次不一的目标,避免因目标单一而级心理环境的主宰者,忽视了自己应该为创设良好的班级使许多人因为未达到目标而产生失败的情绪体验,进而造心理环境作出哪些贡献,忽视了自己应该如何去改变这种成学习积极性的减退。不良的局面。{四)及时解决课堂冲突(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是改善班级心理环境的核心内容由于师生文化理念、教师工作方法失当以及师生之间、构建学习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学生之间的误解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容易产生抵触、敌对系,通过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提高权利意识,保护学生权的情绪和言行,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存在会极大地破坏课益和纯化师生关系,来改善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通过教师堂教学,因而及时消除课堂冲突显得十分重要。消除课堂发挥情感的感染力,引起学生共鸣等来优化师生情感关冲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我消除;二是第三者干预。师生之系[7。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间的课堂冲突主要采用第- -种方式解决,即师生双方尤其节,对教育活动及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是教师努力改变自己的意向并作出某种程度的妥协以达到产生深刻的影响间。良好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心理上的理解;对于学生之间的课堂冲突两种方式都可运过程中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融治、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用,当学生双方不能解决冲突时,他们会寻求第三者的干预系,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箭要教师学生学校决策者的共同来作为消除冲突的手段,教师这时要及时了解情况,采用恰努力。一是教师多方面的投人与努力,主要表现有:(1)教当的方式进行干预。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感,提高教学水平,培养良好的师德。另外,在师生之间形成适当的人际距离是构建有效课(2)建构信任、尊重、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3)采用可操堂心理环境的重要途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间的距作性方法,例如尽量能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即“下基层",离起着微妙的调节作用,师生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他们在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学生,培养师生感情;将学生分为堂交往时何种渠道成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人类学家E.能力或成绩不一的小群体,在课余实施小群体接触;确定导Hall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密切距离(0- 0.45m)、个人距师制,教师不仅导知识导学习,更重要的是导为人之道生存离(0.45- 1.20m)、社会距离(1.20- 3. 60m)、公共距离(3.6发展之道。二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性表现范围是-7.6m)[6]。 师生间的人际距离应属于个人距离,但是许多较大的,例如:通过解决各类问题和对问题发表看法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容易把自己置于-种高不可攀的角色,而与教师积极接触交往,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平等的姿有意地拉开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以突出“师道尊严”,这种行态与教师对话;在师生关系紧张状况下先发出和解的信号;为往往导致师生之间交流的阻隔,形成--道师生不可逾越主动在教师面的展现自己的能力、观点、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的潜在的心理隔阂,使课堂心理环境罩上一层挥之不去的知欲望,吸引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奠定初步的交往基础等阴影。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适时走下讲坛,缩小师生的空等。三是学校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重视师生关系的间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双方能进行平等的对隐性中国煤*相处。学校领导层的话,在课堂上营造-种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教问是不可忽视的。“教书”与YHCNMH G手段,“育人“才是教二营造 积极的班级心理环境,激励班级活动育的最终目的“教书”应更好地服务于、服从于“育人”,这班级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在班级活动中出现的一一种给人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引导和鼓励在于学校强烈感觉的精神表象,是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情感和态度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接触交往,在于组织更多的活127动让师生对话,在于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评价、师生此学校应积极地用鼓励、奖赏等措施强化校园主体的良好关系评价等)作为考核教师实绩的参考,从而促进教师改革风气与行为,用批评、惩罚的方式促进校园主体不良言行的教学方法和改善师生关系,同时决策者也应面向学生走近,转化。学生、了解学生。.(二)突出校园建筑群的意象,强化主体建筑体验(三) )师生文化理念的统-发展是班级心理环境教育的一所好学校的标准之- -并非是它的建筑群有多老或者归宿多新,而是其使用特点所包含的意义,是人们的体验强度。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班级心理环境是教师与学生两人们走进北大往往被其具有的良好氛围所折服,是建筑的个班级主体对社会文化的选撣、加工的结果,是对其体验环古色古香还是山清水秀?其实最主要的无疑是其建筑群所境的整合,和谐发展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对创造良好的班包容的社会文化意蕴,是其与“北大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级心理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文化是教师教育理念、所以校园主体突出校园建筑群的象征意义,并与其和谐共专业知识、教学风格、认知方式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集合处,以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展现学校特色显得十分有体,学生文化由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学习观念、思想修养等意义。组成。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是对立与统- -的, 班级心(三)增强师生改善环境的主动性理环境的状况受对立与统-.成分的分量的影响,如果师生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关注较多的往往是校园心理环文化长期处于一种对立状态,极易导致班级心理环境的紧境对自身的影响,却忽视了自身对环境的显性或隐性影响,张甚至是恶化,成为班级活动顺利进行的隐性屏障,而统一忽视了自己是校园心理环境的主要改造者。值得校园主体的文化理念则容易增强师生之间的相容性,使师生沟通顺思忖的是自己为校园心理环境的依附体一客 观环境做了畅,从而加强师生的合作性和平等性。.什么,是否在努力使自已与校园建筑处于-种和谐的状态,是否在挖掘校园潜在的文化内....校园主体改造校园心三优化学校校园心理环境,凸显育人氛围理环境的观念淡漠、行为退缩以及主角地位的弱化甚至丧从区域范围上讲,校园心理环境的范围要远远大于课失将是校园心理环境优化的瓶颈,只有打破这个瓶颈才能堂心理环境和班级心理环境,它包含了校园风气、校园空间促进良好学校心理环境的形成。感以及校园建筑意象和体验等。(一)优化校园心理环境首先要建设校风参考文献: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1]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校风是无形的,不是社,1997.强措施作用的结果,因而建设校风是一个认同理解、相互教[2]苏世同.心理环境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育、坚持良好习惯的过程。认同理解包括:校园主体破除陋习的共同决心;对坚持校园积极主导文化的认同;对学校各[3]邹建利,李香珠.试论学校心理环境的建设与优化[J].项校风建设措施的支持等等。认同理解本质上是将校园里现代技能开发,2001,(9).积极的作风、习惯内化为自身的认识观,并体现出具有一定[4]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海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特点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校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十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分重要,校风建设的措施不应注重于强制性,而应通过其起[s]甘 雯.学校心理环境建设探索[J].交通高教研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倡导-种好的风尚与行为。相互2003,(5).教育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地开展互相学习、互相提[6]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高的活动,要突破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的教育关系,通过相育出版杜,000.互教育,形成校园群体舆论,实行舆论监督,巩固校园主体[7]叶丽红.论学校心理环境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3,对优良风气的同化程度,扩大校风建设措施的影响力。坚(2).持良好习惯是对转化的行为习惯的坚持,坚持的效果除取[8]鲍 聪.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决于校园主体的特点外,还与学校的强化措施密切相关,因2005,(6).(责任编校王小飞)中国煤化工MYHCNMHG另方数据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