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之美 “中国梦”之美

“中国梦”之美

  • 期刊名字:衡水学院学报
  • 文件大小:808kb
  • 论文作者:刘丽斌
  •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
  • 更新时间:2020-06-29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17卷第3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17. No. 32015年6月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Jun.2015DOI:10.3969/issa.1673-2065.2015.03.019“中国梦”之美刘丽斌(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悠久文明孕育的中国精神。梦想是美好的,中国梦的美主要在于中国精神所体现的美的意蕴,即仁义至上的理想人格之美、逍遙自在的幸福生活之美、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之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之美及和而不同的世界和平之美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精神;理想;幸福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65(2015)03-008003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指出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也是合作、发展、和平、共赢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梦想,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人们对自身前途的坚定信念。中国梦固然包含着中国人期望实现且尚未实现的愿望和目标,但这些愿望和目标又不能简化为简单、具体的物化和量化指标。我们所憧憬、追求的中国梦,事实上是我们所期望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境界,是我们为世界、为未来所提供的新的生存方式选项。中国梦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所展现的独特生存方式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即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悠久文明的精粹。中国梦之美,美在何处?、仁义至上的理想人格之美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儒家以仁义为最高价值。个人的道德修养在我们逐梦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特质,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具有相当正面的现实意义。儒家强调仁义道德之美。人格美以道德充实为转移,艺术美以象徳载道为标准,自然美亦以“比德”为依据。美是道德的象征。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孟子指出道德“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奠定了儒家的道德之美的传统。《论语·八佾》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释孔子对《韶》《武》音乐的不同评价时指岀:“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这“善者,美之实也”一句,确是孔子关于美的精辟概括。“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它体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精神。《论语·里仁》中,孔子将“仁”与“美”等同起来:“里仁为美。”朱熹注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孔子还指出,“礼”“乐”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美的层面上,而不充实、不包含仁义道德内容,这种美就不可取,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性。具体地说,此种爱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忠”与“恕”两个方面。“忠”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而“恕”是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故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代表美的“仁”又是通过一些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论语·阳货》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宽、信、敏、惠,便是仁的五种具体德目。孟子把孔子提出的诸多伦理规范浓缩为仁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之为人所当右的精神,义是中国煤化工CNMHG收稿日期:201407-27作者简介:刘丽斌(1981-)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在读博士刘丽斌“中国梦”之人之为人所当行的道路。在孟子那里,仁与义是相辅相成的。仁离开了义,就等于无原则地讲爱的情感,这样的仁无异于妇人之仁;义离开了仁,就失去了道德价值的准衡作用,充其量不过是“舍箪食豆羹之义”(《孟子·尽心下》),是小义而不是大义。孟子用仁义道德之美概括了人格美的最高境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面临德性缺失的困境,而社会各界已经产生了对德性生活的强烈诉求,当务之急是重建崇尚德性的社会风尚,回归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注重德性的文化传统。从德性的维度看,中国梦之美在于能够开创出一种仁义至上的理想道德生活二、逍遥自在的幸福生活之美中国梦被表述为人民幸福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和强大动力。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从有人类意识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未改变。但是,通常所说的人民幸福,更多的是从物质生活角度来满足人民的生存需求,容易忽视人民对精神生活的满足,而精神生活的充实恰恰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这里中国梦体现为逍遥自在的幸福生活之美,凸显人民对更高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中国文化一直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个人幸福生活的理想经常被表述为“活得自在”。自在的生活是一种不待外求而能够自我满足、自得其乐的自由生活境界。这种自在生活理想是同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在相联系,人敬畏天命,遵道而行,以此来开发人的德性和智慧,将个体之小我融入宇宙之大我。现代生活方式在挺立人的主体性的同时,恰恰缺失自在的生活智慧,使得焦虑、抑郁、孤独、寂寞、惶恐成了现代人生活的症候,现代生活总是诱导人感到各方面的匮乏与不满足,而自在生活恰恰是注重自然发展、自由心灵、自足自乐。庄子的思想是逍遥自在生活理想的典范。《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无疑突出了作者的立说宗旨,展示了庄子游于尘世之外的精神超越。“逍遥”是摆脱一切外界朿缚,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个亼摆脱朿缚的自由体验。庄子的“游”是通过俭朴自然的生活,净化心灵和情感世界,以逍遥自适的姿态,回归生命世界的纯真和自然2。庄子此种逍遥无为的生命境界,对于心灵迷失日甚一日、生命扭曲于今甚深的现代人,不失为一剂拯救生命、调理身心的良药。它会启发我们的心智,安定我们的神经,校正我们的心态,使我们变得豁达明白、身心康宁,在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获得逍遥自在的幸福生活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之美《周易·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刚健,君子应当以天道为法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表现了一种不向恶势力屈服的生命力。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弘扬的正是艰苫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风貌,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无疑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它会给我们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勇于开拓进取。张岱年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政治生活、个人生活及生活态度上。在政治生活上,自强不息表现为对外反抗侵略、对内反抗暴政和压迫。此外,自强不息还表现为革故鼎新”精神,即除旧布新、不断进行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地革故鼎新,才能永葆青春。几千年来的中国,实际上在不断地适应新的情况、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代中国的发展更离不开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在个人生活方面,自强不息则表现为独立的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都是注重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坚持人格的独立,便需要这个主体自强不息。在生活态度上,自强不息使人积极乐观。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对于自己的理想,即使实现不了,也要努力奋斗,有时连饭都忘了吃,甚至自己老了都没察觉到。这其中蕴涵着多么强烈的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3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而且铸就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诚挚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刚强不屈与不良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绵延不断的变革。自强不息的精神,促使我们在逐梦的过程中勇于开拓进取。这种美,是阳刚的、劲健的、无畏的。四、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之美中国煤化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CNMHG和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梦”,有赖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用科学的YH规氾日已以行为,在认识自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htp:/ /hssz cbpt cnki. net/第17卷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这一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天人合一”中的“天”指大自然,“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它反映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的依赖与亲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不胡做妄为违背自然本性的蠢事。人类应该“无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反对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主张“以天合天”“以人入天”,即人类应该顺应和适应自然。若把自然看成是人类的伙伴与朋友,那么我们就应该善待万物、与之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它们都是由同一宇宙本源所创生的,因此都是有生命的存在物,相互之间处在一种血肉相依的生态联系中,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也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善待宇宙万物。五、和而不同的世界和平之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自从《论语》提出这个思想后,两千多年来,它一直被中国人所崇尚。在现代,它的深刻意义在于,面对多元文化社会,人们有“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和而不同”是追求多元和谐共生;“同而不和”即追求单一,要求众口一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或者因“不同”而“不和”,将不同者一律视为敌寇、异类,必欲灭之而后快。孔子认为前者是一种明智的、髙尚的(君子)境界,后者是一种低下的、愚蠢的(小人)境界。两种境界泾渭分明,祸福可鉴5。“和”并不是没有矛盾和斗争,更不是排斥矛盾和斗争。“和”是多样性的同一,“同”是抽象的同性。“同”是不包含异的,“和”不仅包含异,而且必须包含异,否则就是“同”了。“和”是承认差异、差别乃至矛盾和斗争的,“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谐而又不千篇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的逻辑,是以承认并尊重多元主体为前提,以寻求主体间合理有效的公共秩序为目标,主张一种自觉的价值立场和取向。总之,“和而不同”代表了一种多元统一的美好愿望和高超境界。在几千年的历史实践中,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面貌,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在世事纷争、战乱迭起的当今世界上,“和而不同”的智慧,对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一个极其重要而有效的宝贵资源3。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有力地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中国的复兴,走的不是战争道路而是和平发展道路,不是用中华文明取代其他文明,而是要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生,不是要取代其他国家的地位,而是要实现和而不同的世界和平参考文献]漆思中国梦:现代性文明批判与当代生活理想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3(9-:17-23.[2]李振纲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3]迟成勇.自强不息厚徳载物——国学大师张岱年的民族精神观的解读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2-25[4]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门J社会科学战线,2003(4):207-217[5]李德顺.“和而不同”的应然与实然]人民论坛,2013(16:4-45The beauty of china DreamLIU Libin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Abstract: To realize China dream, China spirit, which has been cultivated by the five thousand years of time-honoredcivilization, must be carried forward. The beauty of China dream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idealrsonality of benevolence, the easygoing lifestyle, the pioneering spirit of ceaseless self-improvement, the ecologicalcivil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en and nature and the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world peaceKey words: China dream: China spirit; ideal; happiness(责任YHa中国煤化工杨敏CNMHG

论文截图
下一条:信仰中国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