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内经》气化学说?
- 期刊名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文件大小:674kb
- 论文作者:郝宇,贺娟
-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更新时间:2020-06-12
- 下载次数:次
第39卷第5期2016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Vol. 39 No. 5 May 2016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357理论研究论《内经》气化学说郝宇贺娟(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基于“气化”一词的本义,及其在《内经》中的涵义,提出《内经》中“气化”主体是指天地之气化的观点,气化是从气一元论的自然哲学思想认识人体生命时延伸出的重要学术范畴。《内经》气化思想主要包含天地之气化生万物,天地气化涵盖人体气化两方面内容,气化具有时序性、方位性和内部自稳性的特征。气化学说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气化;内经;天地气化;内涵;特点中图分类号:R221doi:10.3969/j.issn.1006-2157.2016.05.001Theory of qi transformation in NeijingHAO Yu, he Juan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Abstract: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a novel idea that the TCM term of qi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its original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in Neijing, whose subject referred to qi transformation of heaven andearth, was a vital academic scope extended froluman body by natural philosophyof qi-monism theory. The connotation of qi transformation in Neijing was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qitransform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generating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qi transformation of heaven andearth involving qi transformation of life. Qi trans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sequence, direction and in-ternal homeostasi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CM clinical practicesKeywords: qi transformation; Neijing qi transform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气化”指气的运动及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释,上横象天,下横象地,中间一横稍短是指示符号,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气化学说是中医理论的表示气是弥漫于天地之间的物质存在,以及天地间重要思想。“气化”一词在《内经》中多次呈现,现万物皆由气所化生,体现了气的哲学内涵,《庄子代中医学界认为其表述了人体生命及脏腑功能的本知北游》中“通天下一气耳”,亦即此意。东汉许慎质内涵,故多从气化角度解读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的《说文解字·气部》释曰:“气,云气也。象形。”认为认识。但在《内经》之中,气化之主体内涵实则是古气是云的象形字,本义是云气,从自然现象的云来解代的宇宙自然哲学观,是从气一元论的自然哲学思气,虽然更形象地强调了气的自然属性,但却遗漏了想认识人体生命时延伸出的重要学术范畴,是指天气的哲学内涵。“化”的甲骨文为“”,从二人,象地之气化,并且天地气化以其固有的时序、方域等属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所以“化”的性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正确把握《内经》本义为变化。《说文解字》中对“化”的古字“匕”做中气化的涵义,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与应用《内经》了解释:“匕,变也。”同样强调了变化之意。因此的医学思想。4首为自然万物皆是气变化的产物。1《内经》“气化”的含义中国煤化工司见于《素问·生气通“气”的本义,可以从“气”的甲骨文的“三”来解天CNMHG篇》《素问·气交变大郝宇,男,在读博士生#通信作者:贺娟,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E-mail:liuj2911@126.commail:hejuan6428@ina.c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273874)358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9卷论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素问·至真要大成。”《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又曰:“气主有所制,岁论篇》《素问·刺法论篇》和《灵枢·痈疽篇》等篇立有所生……五类盛衰,各随其气之所宜也。”认为章,共计30处。《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膀胱者,毛、羽、倮、介、鳞五类动物的孕育衰旺与每年运气的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及《素问·刺规律息息相关。另外,《内经》提出“司岁备物”的理法论篇》“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岀念,即根据不同年份的运气采备不同的药物,认为植矣,刺膀胱之源”中的气化,是指代脏腑的功能活物的生命活动亦是得天地五运六气气化的结果动。此外,尚有“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2.2天地气化涵盖着人体气化为善畏,及为惊骇”(《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寒天地气化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贯穿于人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灵枢·痈疽体生理病理各个方面。在生理方面,如人体的气血篇》),以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前后15次运行受天地气化的影响,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出现“邪气化日”“邪气化度”,虽亦有气化之语,但云:“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与“气化”的本义不相涉。其余11处均见于《素问》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体运气七篇大论中,如“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气血运行和自然界中江河相似,气候温和则气血运先天,天气肃……”,“帝曰: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行流畅,天气寒冷则气血运行不畅。在病理方面眚时至,候也奈何?岐伯曰,非气化者,是谓灾也”《内经》七篇大论详细地论述了不同年份运气常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其气化之义均指自然变和人体罹患疾病特征的关系。如《素问·气交变之气的运动变化。可见《内经》所谓气化,特别是在大论篇》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七篇大论中,主要指五运六气即天地之气的气化。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认为火运太过之2《内经》的气化思想年,气候炎热,火克金则肺金易病,人们易患疟病、呼天地气化是《内经》气化的主要内容,以六气气吸气短、咳嗽气喘、岀血性疾病等等,说明了天时气化为具体表现形式,其内涵主要包括天地之气化生候的变化与机体易患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万物,天地气化涵盖人体气化。《素问·五运行大天地气化与人体气化具有一体性。论篇》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3气化的特征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3.1气化具有时序性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内经》认为天地气化存在着多重时间节律性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如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以及各运气时段节律,并令虚而生化也。”阐明了天地之气,化为风寒暑湿燥且人体气化与之相应,呈现出节律性的差异。《灵火之六气,六气通过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使万物呈现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春生夏长,秋收冬出不同的生化状态。正是由于六气气化参与生命活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春温、春生,夏热、夏动,所以在六气紊乱时,才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天地四时之气温热凉寒2.1天地之气化生万物的变化,使万物表现出生、长、收、藏的年变化节律。《内经》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天地阴《索问·八正神明论篇》载:“月始生,则血气始精阳之气的相互作用是化生万物的关键。《素问·六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微旨大论篇》:“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指出朔望月的周期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认为性变动影响着人体的气血变化,月始生,则人体气血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交感互化,是万物产生之源。始生,月廓满,人体气血充实,月廓空,人体气血大《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虚。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一日而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表达了相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同的含义。可见《内经》在认识万物化生的本源问气天之由人休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一题上,认为天地之气及其交感和合形成了天地样中国煤化工间呈现出强弱盛衰的万物(2不CNMHG在着五运、六气的节律具体而言,自然界所有的生命活动,均是由天地性,如统管全年五运之气的岁运,按照五行相生的顺之气“气化”所生。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天地序轮转,以天干十年为一个周期3。不同的运气周气化的产物,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言:“天覆地期,自然界的气候、物候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发生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相应的变化。这些气化的年、月、日和运气时段节律第5期郝宇等论《内经》气化学说359的存在均是气化时序性的体现。濡泻血溢。”即是说辰、戌太阳寒水司天的年份,气3.2气化具有地域性化太过,气候先于时令到来,寒湿之气导致阳气不能天地之气在方位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造就正常布散。人体容易罹患寒湿之证,出现肌肉、双足不同地域生化特性的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痿软以及泄泻、出血等病症。并总结性的提出六气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西方气化与疾病之间的对应性,言“风胜则动,热胜则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北方胂,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肘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所以说六气气化失常之所盛处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不仅会导致自然界气象、物象、生化活动发生变化,万物也众。”论述了因五方地域的差异,五方气化呈而且会影响人体相应疾病的发生。也正是基于天地现出生发、收引、闭藏等特点,进而对气候、人体易患气化对疾病的重要影响,《内经》提出了“审察病机,病证、体质特点和适宜的治疗措施产生了相应的影无失气宜”的观点,强调了认识疾病、分析病机时结响。气化的地域性特点还体现在同一地区地势高低合运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不同,其生化特点亦随之变化。如《素问·五常政4.2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恢复人体正常的气化大论篇》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小大异在人体生理功能为气化活动的体现、人体疾病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认为地势高低的差异影的发生源于气化功能紊乱的生命观下,《内经》对人响着人寿命的长短,地势高的地方人的寿命较长,反体疾病的治疗以调理人体气化活动,使异常的气化之则短恢复正常为目的。《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在治疗3.3天地气化具有内部自稳性思想上提出了著名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论天地之气的气化过程是一个亢害承制、淫治胜断,即指人体之气化不可以人力替代,只能顺应其进复的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亢则害,行调整。而人体的气化活动由于涵盖于六气气化之承乃制,制则生化。”指出六气运动变化存在相互制中,具有时令特征性,因此,调整时要结合时令进行,约关系,当某一气过于亢盛时,就会出现相应的气来即“时不可违”。基于这种认识,《素问·五常政大制约它,这种胜气和复气的相互制约,有利于万物正论篇》说:“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常的生化活动,从而使万物生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此外,运气学说中,各年岁运太过、不及之岁相互交矣。”提出在治疗疾病时应详察天时和地理、地势等替,即土运太过之甲年一金运不及之乙年一水运太天地之气以及人体之气的差异,采取合理的治疗措过之丙年…以此类推,这是五行学说生克制化理施,才能恢复人体的正常气化。论在运气学说的具体应用。太过、不及之岁相互更5结语替,五运之间则能正常制化调节,也是天地气化达到总之,从“天地气化”角度认识生命活动是《内内部自稳的方式之经》气化思想的重要特征,将人与天地融为一体,体4《内经》气化学说的应用现了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在《内经》气化思想影响下,中医学逐渐形成以活动的方法论,对于临床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具有重气”为中心的独特生命观,用“气”来解释人体的生要的指导作用。命现象,包括人正常的生命活动、异常的生命现象并将之应用于临床实践,在疾病病因病机的阐释、疾参考文献:病的治疗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孟庆云.论气化学说[J].中医杂志,2007,48(5):3894.1认识疾病着眼于天地气化活动的紊乱天地气化活动的异常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外在因2]贺娟气一元论思想对《内经》理论的影响[J.北京中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说明六气异常药大学学报,0143761:65-368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夫百病之生也,皆中国煤化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变化是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素问·六元正CNMHG纪大论篇》云:“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4]刘成源,罗红艳.气化理论及中医学的自稳平衡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3):4-5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收稿日期:201506-11)应辰星镇星。……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
-
C4烯烃制丙烯催化剂 2020-06-12
-
煤基聚乙醇酸技术进展 2020-06-12
-
生物质能的应用工程 2020-06-12
-
我国甲醇工业现状 2020-06-12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2020-06-12
-
石油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参考书十本免费下载,绝版珍藏 2020-06-12
-
四喷嘴水煤浆气化炉工业应用情况简介 2020-06-12
-
Lurgi和ICI低压甲醇合成工艺比较 2020-06-12
-
甲醇制芳烃研究进展 2020-06-12
-
精甲醇及MTO级甲醇精馏工艺技术进展 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