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生成的分析 技术生成的分析

技术生成的分析

  • 期刊名字:自然辩证法研究
  • 文件大小:736kb
  • 论文作者:邹成效
  •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
  • 更新时间:2020-09-25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20卷第3期自然辩证法研究Vol. 20, No.32004年 3月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Mar., 2004文章编号:1000 - 8934(2004)03 - 0082 - 04技术生成的分析邹成效(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江苏常州213016)摘要:技术是生成的。本文在分析人的目的性和自然规律性基础上,具体探讨了技术的生成机制即人的目的性.与自然规律性整合的机制,并阐明了这种探讨所具有的意义。关键词:技术;目的;规律;整合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技术不是某种给定.既有的东西,它是在人与物之所“要”便是无指向、无根基的;没有人之所“要",的关系活动中生成的,是在人的目的性引导与自然根植于物性的以可能方式存在的“什么"(技术)便是规律规范的整合中生成的。分析技术的生成机制,毫无意义的,这种可能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以满足对于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技术价值负荷技术价值人之所“要”。不过,人的目的性中的“人性”与“物分裂等问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性"的这种统-还只具有“理论上的抽象意义" ,只有1目的:“要什么”及其选择在技术的生成活动中,它才可能获得“现实的价值"。(2)“要”与“什么”之间存在一种“张力”。“什技术的生成是在人的目的性的引导和驱动下进么”根源于物性,尽管它具有满足人需要的功能、属行的。人的目的性对技术的生成以及生成的技术都性,但它并不主动地趋赴于人;“要”根源于人性,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管“要”之所指是一种不主动趋赴于人的潜在,但由.所谓人的目的,简言之,就是人想要的结果,在“要”所滋生的人的情感、意志等因素构成的心理动这里,也就是人想要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技术。力系统则能动地指向这种潜在,从而在“要”与“什人的目的可简单地表述为“要什么”,它由“要”(“想么”之间形成“张力”。这种“张力”推动技术生成活要”)和“什么”(“技术”)构成。“要”是技术主体的一动的发生,提供技术生成活动持续进行的能量,在实种心理上的期待、追求,它关注事物应当如何,包含践层面上,促使“人性”与“物性”真正走向具有“现着对现成事物的超越和改造,它是技术生成活动得实的价值"的统一。以发生和持续进行的精神动力。“什么”是人想要的在人之所“要”的“什么”中还包含有一项重要内东西,它是技术主体期待、追求的对象。它本身并不容,这就是技术主体对技术功能的设定,即技术主体是某种现成物,而是以一-种可能的方式存在于人与想得到具有何种功能即能够用来“干什么”的技术。物的相互作用中。不难看出,人的目的尽管在本质“干什么”是技术内在价值的核心。这一在技术上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但它本身却包含有深刻的生成中形成的与主体对技术功能预设相一致的价主客观矛盾性:“要”或者说“需要"是一-方,它是人的值,是技术主体在对技术功能设定的引导、控制、规-种“天然必然性"(1),它根源于人性;“什么”即需范下,在技术生成活动中获得的一种人的目的性结要的对象是另一方,它为“要”之所指,它产生于人与晶。在这一生成的技术中,毫无疑问,技术主体对技物的相互作用中,从客观根源看,它根源于自然规律术功能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技术具体的内在功能。从所蕴涵的对物质过程支配的“可能性空间"中,即根道德层面看,“干什么”的道德性质直接决定了技术源于物性。内在功能之善恶。也就是说,技术生成活动中的人“要”和“什么”的这种矛盾性表明:的目的性的道德性质,对于技术生成活动的道德性(1)人的目的性本身包含“人性”与“物性”两个质以及生成的技术的内在功能之善恶均具有决定性维度。如上所述,这两个维度一方面是分裂着的,但意义。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技术中总是渗透着某种同时又是统一的:没有客观上可能存在的“什么”,人道德精坤的技术具色荷价佰的;技术创造主体对于中国煤化工收稿日期:2003- 10-09 .作者简介:邹成败(1957- ),湖北荆州人,江苏工业学院法政系粉MHCNMHG理学。82技术生成的分析技术内在功能之善恶是担负有直接的伦理责任的。的事物及其相互作用之果。也就是说,在事物运动应当指出,人之所“要”是多样的。这意味着技中,自然规律是以因果联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为人术主体在众多所要的价值目标中面临选择,引导、控.们所认识的,“整个自然科学就是依据因果范畴建立制技术生成活动的人的“要什么”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起来的”。(2)的结果。这表明:在技术生成活动发生之前,技术主因果联系是一种由原因系统中的诸原因因素通体已优先选择了某一主导性的价值目标,同时也就过相互作用产生变化即由因转化为果的联系。在转放弃了其他价值目标。价值选择的存在,意味着技.化过程中,由于每-原因因素都是作为事物变化为术主体在追求其主导价值目标过程中,由于价值需由自己的原因因素所规定的他物的可能性的根据而求之间的矛盾,可能存在因基于自身的价值选择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这样,不同原因因素作为事物变产生与人的其他业已存在的价值需求相悖的消极结化的不同根据,也就决定了事物在转化过程中存在果,从而导致其实现主导价值目标的代价。就像人多种可能性,或者说,存在可能性的“集合体”,从而们发明以车代步的汽车技术,从而实现了提高速度构成了事物由因到果转化过程中的“可能性空间”。和效益这一主导价值目标,但这一技术又包含有使因果关系的转化就是在由诸原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空气污染、人的奔跑机能下降这一与人对新鲜空气转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可能性空间”中实现的,某一和强壮体能的价值需求相悖的消极后果--样。技术原因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在其“可能性空间”中,都生成活动中的人的目的性作为一种价值选择这--事会引起结果的改变,某一现实之果只是这一“可 能性实表明:选择意味着代价。主体价值需求之间的矛空间”的部分展现。这表明,自然规律在通过因果联盾,是技术价值分裂现象存在的价值论根源。系表现出来时,是在因果转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可能2规律:“是什么”及其可能性空间性空间”中实现的。在其“可能性空间"中,自然规律通过因果关系转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而技术生成既是合目的性过程,同时也是合规律对物质过程支配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正是性过程。自然规律及其对物质过程支配的可能性空自然规律实现形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技术生成的基间提供了技术生成的平台和客观基础。础和生成技术的可能。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它体现着事物发展的3技术:“要什么”与“是什么”的整合确定不移和不可避免的趋势。规律可概括为“是什么”,它由“是”和“什么”构成。“是"即“有",它作为上述分析表明,“要什么”中的“什么”与“是什一个肯定的判定性谓词,在此意为物质过程本身所么”中的“什么”并不等同,前者是人想要的具有某种固有、所存在;“什么”则指“有"或“存在"的内容,即特定功能的技术,后者是自然界业已存在的规律的指(自然物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内容,或者说是自然规律在其实现过程中的形式和系。不难看出,不论是“是”,还是“什么”,它们都有内容。从存在的形态上看,前者存在于人的想象和其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物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期待中,在本质.上它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后者则存在的、必然的联系独存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于自然物质运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客观的东西。为转移,人可以利用它,而不能违背它、创造它。这主观的目的本身是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对象的,客就是规律的客观性。观对象只能被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所改变。因此,规律作为事物的本质联系,它是在事物的运动.要把主观的目的变成客观的现实,惟有在自然规律过程中以其外部联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事物当所允许的范围内,借助于连接主客观的中介即物质下的外部联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某- -先在的性手段来实现。 这样,“要什么”与“是什么”的整合事物及其相互作用之因所产生的结果。同样,这一可用如下简式来表达:先在的事物及其相互作用本身,也是另一更为先在要什么(主观目的) 4是什么(客观规律)1手段(连接主客观的中介)一技术(主体需要的对象)(1)所谓手段,就是为了实现某种主观目的,主体对.但是.手段的目的性不同于纯粹的人的主观目的,它客体采取的作用。手段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它始终作为中国煤化工以-种物质形态是服从、服务于人的目的,并为人的目的所调控的。的|Y片CNMHG这种物质性过程83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0卷第3期又不同于纯粹的自然物质过程,纯粹的自然物质过在机制性层面上,手段是如何实现“要什么”与程是一种盲目的“自在自然"的物质过程,手段则是“是什么”的整合即如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内在统一-种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图的“人工自然”的物质过呢?其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这就是选择作用因程。可以说,手段是以一一种存在于外显空间的客观子、设计作用方式以及检测与调整。各环节在互动的物质过程方式表现了存在于人的内隐空间(人脑)中通过因果转化的链条以实现技术的创造。技术的的人的主观目的,它深刻地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内生成机制可用下式来表达:在统一。]作用因子1刀作用结果1.手段选择作用因子作用因子2/设计作用方式一作用结果2元检测作用结果技术2)调整(试验)选择作用因子。技术的生成活动,是一种物与.说,在这里人的目的是将人的行动、机器、材料以特物的相互作用过程。这里的“物”就是一种“作用因有的作用方式与程序表现出来的,人的目的在此转子”,它们是技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根据化为了一种“操作程序”、- -种“技术规则”。这种“程“要什么”这一总体目的需求或由这一-总体目的需求序”、“规则”是自然界不会自动产生的。当“操作程所“派生”的子目的需求所选择的构成技术生成活动序”进入“操作”状态,即进人(3)式的左侧P●M●的单元性物质要素,如“机器”、“材料”、“环境”等。D,由于这是-种实际的物与物的作用,通过物的作这些单元性物质要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材料性的用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也就同时参与到了这作用因子,如自然客体、半成品等,一类是工具性的种作用中,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人的目的性“程序设作用因子,如机器、工具、设备等。在选择作用因子计”与 自然规律综合作用的产物。从因果转化的角这一环节中,“要什么”与“是什么”的整合,是通过目度看,就是以“技术规则”方式表现的人的目的作为的性需求的导引一“ 选择能够满足或可能满足目“目的因”加入到了自然因果转化的链条中,即在“自的需求的某种(些)材料、机器”与技术主体相关的科然因+目的因→结果"的转化中以实现人的目的。学技术知识背景(包括经验)---“ 该材料、机器在何应当指出,在上述各环节中,往往会包含有某种种条件下具有或可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性、功能已有的技术成分,如利用已有技术处理的材料,使用等”的结合来实现的。当然,这 一结合还是十分“松已有的技术产品如机器,借鉴已有的技术规则等。散”、初步的,它是否合适、有效,还需通过技术生成这表明 ,技术的发展是具有某种连续性的,且这种连活动中的其他的环节、机制来求证和调整。续性存在的根源在于人自身,那种忽视从人类自身.设计作用方式。如果说上一环节主要是解决中去寻找原因的“技术自主论”是不成立的(3)。“用什么作用"的问题,那么,设计作用方式环节则主“检测” 是将(3)式中的R与技术主体预期的结要是解决“怎样作用"即解决人对作用因子以及作用果R'进行比较。一般来说,存在两类情形,一类是因子之间的作用方式与程序问题。可以说,这一环技术主体无论作何调整,R与R'永远不符。此类情节的实质就是要探寻实现目的的“行动规则"或“技形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技术主体所要的技术存在于自术规则”。一般来说,这一规则的设计包含有三方面然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之外,即所要技术没的内容,即人作用于机器的方式与程序,机器作用于有可能存在的客观基础。具体地说,由于技术主体材料性作用因子的方式与程序,以及由上述作用所的目的本身是反规律的,那么,以规律为依托的手段产生的结果。如果用P表示人的行动,M表示机.也就不具有实现反规律的目的的功能。这样,技术器,D表示材料,“.”表示“作用"(包括作用的方式与主体对作用因子的选择和作用方式的设计以及所作程序),“→”表示“产生”,R表示结果,那么,设计作的一切调整也就是无效的。从整合的机制上看,就用方式环节便可表述为:是当“选择作用因子”和“设计作用方式"这种形式P●M.D→R作为“目的因"插人到实际的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式表明,设计作用方式就是设计人对机器以中,由于作为手段的“目的因"本身已经失去了实现及机器对材料的作用方式和程序(-般来说,人是通其目的的功能,在因果转化的链条中也就失去了有.过机器来作用于材料的),通过作用,以期达到预设中国煤化工因果转化链所产生的的结果。在这一环节中,“要什么”与“是什么”的整E体预期的结果R'相合是通过因果转化链的“机理"来实现的。具体地1H.CNMH支术发明都是注定要34技术生成的分析失败的,历史上“永动机技术”的失败就是如此。转化的链条机制,根据对结果的不同检测情况,而对另一类情形是经过调整,R与R'从不符或部分机器、材料、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程序进不符最终达到相符,这是一切生成技术所遍历的普行探索性的调整,用以改变原因系统中的原因因素遍情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切技术发明都会获得以及相互间的作用方式和(或)程序,使其产生出符成功)。存在这一情形的根本原因是技术主体所要合技术主体所需要的结果。这说明,“人类所创造和的技术存在于自然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未来要创造的一切技术都是与自然法则相一致也就是说,技术主体“要”之所指的“对象”具有可能的”。[4)实现的客观基础。要把可能变为现实的技术,“调综上所述,技术的生成是人的目的性与自然规整"是必须的。律性的整合过程。其整合的主要机制是:技术主体“调整”是指在R与R不符或部分不符时,技术根据自己的目的预设在自然规律对自然物质过程支主体对作用因子的选择和(或)作用方式的设计进行配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寻找、选择、发明并实际的旨在实现R与R'相符的一种修正性活动。这种使用具有“如何做"性质的作用因子及其作用方式,修正性活动如(2)式所示,实际上也就是--种探索性用以作为人的目的因加入到自然因果转化的链条.的试验活动。在试验中,既可以是对人的行动P的中,以使“原因(自然因+目的因)一-结果”向着 符调整,由P1调整为P2,从而产生人的行动系列Pi,合人的目的的转化,自然规律则在其通过因果转化也可以是对机器M(机器、工具、设备等)的调整,产的实现过程中所存在的“可能性空间”以及对自然生机器系列Mi。同样,产生材料系列D i,作用的方物质支配形式的多样性,为技术主体提供着具有在式与程序系列“.i”,实际的“技术操作”后,产生相应其中“能够做(什么)”性质的自由、可能和限度。从的结果系列Ri。用式子来表示就是:技术生成的角度,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技术本质Pi. iMi. iNi→Ri(4)的一种新的理解,这就是技术并非是实现人之目的技术主体通过如(4)式所示的各种探索性试验的单纯工具本身,而是人把自己的主观目的通过一活动,以期在人的行动系列Pi中至少找到某一特定定 的手段能动地整合到自然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的P'(同样,至少找到某一特定的M'、N'、.'),使得空间”中的过程及结果,或者说,是人把自己已掌握.R相符于R',即.的自然规律能动地整合到自己的目的性预期中来的!P'.' M'.'N'→R = R'(5)-系列过程及其结果。技术就是实现了的人的目的从“要什么”与“是什么”整合机制的角度解读性预期与自然规律整合的统- -体。(4)式、(5)式,就是:技术主体所要的技术是以可能参考文献的方式存在于自然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的。技术主体在追求具有特定功能的技术这一总体目的的导引下,通过“选择”、“设计”、“调整”等手段,[2]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78.并把这些手段作为“目的因”插入到了机器、材料、环(3] 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境等的相互作用中。这样,在自然规律所提供的“可1997.372.能性空间”中,通过“原因(自然因+目的因)→结果”[4)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102On the Analysis of Technical Generation2OU Cheng xiao(Department of Law and Polirics, Jiangsu Polylechnic Universiry, Changzhou 213016, China)Abstract: Technology is genera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n' s purpse and the laws of nature, this thesis dscuses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sof technology, that is the mechanism of man' s purpxse and the laws of nature, and ilustrtes the sgnificance of the analysis.Key words: tchnology ;purpose;law ;conformity(本文责任编辑 张明国)中国煤化工MYHCNMHG85

论文截图
上一条:论分析理性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