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影戏三题
- 期刊名字:东南文化
- 文件大小:552kb
- 论文作者:华慈祥
- 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
- 更新时间:2020-06-30
- 下载次数:次
文物研究中国影戏三题华慈祥(上海博物馆上海200003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Chinese shadow play embody vivid color of histo-ry, religion and cultureKey: shadow play history religion stylization内窖提要影戏演出使用的影偶、景片(表演形式)和影卷(演出剧目)及演出场合浸淫着历史与宗教文化的浓郁色彩。关键词影戏历史宗教程式化中图分类法K875.5文献标识码A中国民间影戏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生活的繁其中,皮影戏是其主流,也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荣及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了民众文化娱乐活动象。作为一种集音乐、唱腔、文学、美术和民俗于一的兴旺。影戏在此时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而影戏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流传了千百年。影戏这门的发展是以剧本的丰富为其必要的前提。在宋代,古老的剧种,有其自身的演出目的和特有的表演影戏的剧本取之于以讲史为主的话本。话本是宋形式及演出剧目。影戏演出用的影偶、景片(表演代重要的文学形式,是用口语敷衍故事,专重讲说形式)和影卷(演出剧目)及演出场合浸淫着历史故事。大体上可分为小说、谈经、讲史、合生四家与宗教文化的浓郁色彩,影戏与其共生共荣、休戚影响最大的是小说和讲史。宋代的讲史是以断代相关,同时也是影戏能够生存至今的重要保证。本编年形式铺叙一代史事。宋代的影戏也是以讲史文试就影戏与历史、宗教文化及影戏的程式化这为其主要内容,并以自有的形式述说着一代史事三个问题作若干探索。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云:“影戏,……其话本与讲影戏与历史文化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看来,宋代的剧本亦称话本,以演史为主,只是根据影戏表演的特点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各类艺术形式取之不观众的需要而加以改编,使其“真假相半。”具体演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影戏当然也不例外,其出何种历史故事,文献中也有若干记载。宋髙承对历史文化的厚爱与眷恋成为中国影戏的一个重《事物纪原》“影戏”条云:“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要文化特征,并且,在影戏成为大众娱乐形式的北谈三国中国煤化工影人,始为魏宋时期起,就深深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记。吴、蜀YHCNMHG在影戏中采用收稿日期200作者简介华慈祥(1963年3月生),男,上海人,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助理研究员。中国影戏三题了三国的历史故事。并且,其表演水平已经出神入化。宋张来《明道杂志》云:“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可见故事之曲折、表演之生动。宋轶名《百宝总珍》“影戏”条开列了一个影戏戏箱的内容,云:“大小影戏分数等,水晶羊皮五彩装。自古史记十七代,注语之中子细看。下文罗列了戏箱中影偶的形制与数量,多得1200头。还开列了演出剧本的名单,“亡国十八国,《唐史》、《三国志》、《五代史》……”所谓自古史记十七代”指到宋代为止的《史记》、《汉图二//宰相图三//将帅书》等等十七史。此戏箱内容之丰富虽不免有夸张之嫌,但影戏演出历史故事之盛况,由此可窥视到了明代,影戏演出还保留了宋代讲史的内容,明瞿佑《灯词》云:“南瓦新开影戏场,满堂明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如此看来,楚汉相争这一历史故事,在明代新开的影戏场上,似为揭幕之作而隆重上演。清代,是中国影戏的鼎盛期,影戏已走向大江南北,流派的分化也愈加明显,陕西、山西、滦州北京、山东、河南等等各种流派的影班在各地用不同的影偶造型、不同的语言唱腔述说着一个个大图四//番将图五//番兵致相同的神话、历史、志怪、烟粉等等故事,这其百姓茶余饭后所谈论的话题,大开大合中的朝代中,历史故事仍然是影戏表演的主要剧目,如《瓦更替,南征北战以及其中包含的排阵打斗,英雄本岗寨》、《跨海东征》、《罗通扫北》(图一)、《三侠五色,甚至悲欢离合,儿女情长,都与中国百姓的文义》、《薛丁山征西》、《天门阵》等等。无数双艺人的艺欣赏习惯十分合拍。同时,以史为鉴的传统精手操纵着帝王、宰相、将帅(图二、三),番王、番将、神,一直是中国社会所乐以称道的传统思想,百姓番兵(图四、五)之影偶,同时用慷慨激昂、粗犷有在欣赏历史剧之时,当然对历史也耳濡目染,这符力的唱腔道出一段段历史传奇。合统治者教化百姓的传统理念,也为影戏能够繁影戏对于历史故事的青睐,与影戏表演的特荣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影戏与宗教文化5000年的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宗教与民间信仰在这一长河中变化多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浸淫着宗教的色彩。影戏作为滋生于民间的综合艺术,它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它所表现的宗教故事、宗教人物、宣扬的宗教意识及参与的宗教活动中,而且也体现在它形成的图一//《罗通扫北》历史它的影偶人物造型和演出的剧本方面。点紧密相关:所谓“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中国煤化工教的变相关系密万兵”,说出了影戏表演的奥秘,影戏表演的这一切CNMHG描绘佛经故事、宜特点,使其十分适宜演出规模宏大的历史剧传教义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变相或绘于帛纸,或如此,中华民族深厚而博大的历史文化,通过绘于寺院、石窟的墙壁上。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偶影戏的形式传播之民众。战争风云,国家兴衰成为的造型不仅受到古代帛画、画像石、民间剪纸和绘《东南文化》001年第9期总第149期画的影响,更为显著地是还受佛教变相与佛教造像的影响。影偶的旦角、生角,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佛像、菩萨的造型特点;而净角和妖怪,有十分明显的宗教艺术中金刚力土、鬼神和诸天的造型特征;影戏中的一些景片与变相还有相通之处,最为明显的是影戏中的“游地狱”景片与佛教中描绘地狱的“地狱变相”在对恐怖的喧染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图六、七),除了与变相关系密切外,具体到只戏箱中,就有很多宗教神话人物影偶:如佛教中的佛、菩萨、天王、罗汉、哪吒等(图八);道教中的天尊、玉皇、王母娘、八仙、关公、龙王、钟馗等图九//玉皇图十//《孙梧空》(图九);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孙悟空师徒和其他西游记人物、封神演义人物等等(图十)。俗功能,影戏成了民间酬神还愿的工具,据早年出影戏演出的剧本与佛教的变文之间,也有着版的《剧学月刊》3卷7期卓之君《湖南戏剧概况》深刻的渊源关系。“变文”是唐代以来流行的一种云:“影戏班在湖南……大概用为酬神还愿之工具说唱文学形式,讲述佛经故事,宣传教义,又称“经而已……居民多演以祀祖……原系专唱晚场,惟讲”。变文后演进为宝卷。表演时,变文往往与展示近年亦有因酬神改唱日场者……”说明演还愿戏图画(变相)相配合。观众一面看“变相”一面听“变还是大有市场的。在乡村的庙会活动中,往往有影文”的解说,这不能不说与后世观众一面看影人活戏演出,这不但增添了庙会的喜庆色彩,百姓也习动,一面听说唱戏文的影戏有着前后相承的关系。惯用影戏来祭祀神明,还愿祈福。另外,陕西、山西同时,影戏的演出也以宗教服务为其要事,从的道情影戏更是与宗教的传播休戚相关,道情腔元代影戏走向乡村起,就具备了“祈福辟禳”的民本是道家坐在板凳上,说唱传道讲故事用的,影戏演出的乐器多为道家法器,如渔鼓、玉版、笛子等演出剧目多为颂扬道家苦渡仙境的故事,如《度相子》、《西山观景》、《拷打林英》、《八仙庆寿》等,都是一些世人成仙变魔的故事,人们称之为“神戏”。大凡敬神还愿求福,庆贺保佑诸事,都请道情皮影演出。更有甚者,影戏成了佛教的讲经者。如北京影戏,从康熙、雍正至乾隆、嘉庆,是以宜传佛经为其演出的目的,演出的剧目许多是宣传因果报应的劝善惩恶之作。由于相传观音菩萨曾化身为演唱影戏的艺人并在蒲团上演唱,所以北京影戏的艺人在唱影戏的时候,也要坐在蒲团上,称为“蒲团六//地狱变相·相藏古格壁画影”,充分说明了影戏与宗教的亲缘关系。就这样,影戏的演出与宗教活动相互交织,为了酬神还愿,人们要娛神,而娱神的同时也是娱人。在宗教神话的幻想世界里,人们找到了在现实生活所缺乏的快乐与警示,而宗教文化同时也滋润着影戏的发展,使其在演出的目的和剧目上寻到生H中国煤化工CNMHG题所谓的影偶程式化是指在影偶的制作中,运图七//《游地狱·下油锅》图八//观当告用色彩和图案来表示角色的身份、性格特征等。略中国影戏三题同于戏剧的脸谱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明以后,还提出了一些便于记影偶的戏剧化倾向十分浓郁,这其中以影戏发达地诵和掌握技艺的“口区为甚,如陕西、滦州影戏。滦州影戏中:通天鼻、柳诀”。如刻画男性影叶眉、丹风眼、樱桃小口、瓜子脸是一般正面人物如偶,其曰:“眼眉平,多小生、旦角面部造型的基本模式,所谓的生与旦角忠诚;圆眼睁,性情之别,也只是在发型上的区别(图十一、十二),正面凶。若要笑,嘴角翘净角也大抵按此模式制作,只在胡须上加以变化。若要愁,锁眉头”;刻生、旦和正面人物头像为五分像(正侧面)、丑角和画少女的“口诀”是:反面人物为七分像(半侧面)(图十三)弯弯眉,线线眼,樱6在陕西皮影中,一般生、旦角色使用阳刻(空桃小口一点点”。就是脸),即以线条来表示脸的轮廓与眉目(图十四);如刻画影偶服装上的净角则更多地使用阴刻(满脸),即用镂空的线条“万字”、“雪花”等纹图+五//陕西皮影净角来显示面部的结构与花纹(图十五);丑角则多用样,有专用的各类刀具,刻画程序为:“‘万字先把阴阳结合的雕刻法,其面颊部为阴刻,眼眶和鼻子四方画,四边咬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然后左的上端用阳刻的线条,这样便显示出丑角滑稽的右再打叉,大棂丢出齿,挑出血花花性格特征。在这里影偶造型的戏剧化色彩十分强烈,什么角度该怎么制作已形成艺人秘藏的所谓师徒相授底谱”(图十六),除这些“底谱”外,艺人在授徒中的“底谱与“口诀”,年是陕西影偶雕刻的基础,并且世代相传的艺人不断重复和补充着这些“底谱”图十六/湾代影卷封里所绘人物底遇从而最终完成影偶的戏剧化过程。那么,影偶造型的戏剧化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认为戏剧化是影戏普及化的需要,随着影戏更图十—//滦州皮影小生图十二//滦州皮影旦角为广泛地深入民间,随着皮影戏班的增多,影偶制作的戏剧化、程式化,一方面加快了影偶制作的速度,同时对于观看影戏演出的观众,戏剧化的人物造型有利于影戏故事的欣赏与理解。由于中国影戏演出的戏台往往在集市之中,演出的时间往往是庙会之时,其演出的氛围是颇为纷乱,而且乡村观众的欣赏水平也是有限,所以,影偶角色性格特征分明的比性格特征复杂的剧情更易为乡人所接受。所调“电老雕正粕加啾者与之丑貌”。人们通过中国煤化工谱)所赋予的鲜明的CNMHG奸”,这无疑对观众了解剧情提供了帮助。观众较为容易地欣赏,也图十四//陕西皮影雪花、会促进观众人数的增加,反过来,加速了影偶戏剧图十三//滦州皮影丑角万字衣纹花旦化的进程。
-
C4烯烃制丙烯催化剂 2020-06-30
-
煤基聚乙醇酸技术进展 2020-06-30
-
生物质能的应用工程 2020-06-30
-
我国甲醇工业现状 2020-06-30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2020-06-30
-
石油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参考书十本免费下载,绝版珍藏 2020-06-30
-
四喷嘴水煤浆气化炉工业应用情况简介 2020-06-30
-
Lurgi和ICI低压甲醇合成工艺比较 2020-06-30
-
甲醇制芳烃研究进展 2020-06-30
-
精甲醇及MTO级甲醇精馏工艺技术进展 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