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三让”何以“无得而称”?——儒家之让的德性自觉与工夫落实 “泰伯三让”何以“无得而称”?——儒家之让的德性自觉与工夫落实

“泰伯三让”何以“无得而称”?——儒家之让的德性自觉与工夫落实

  • 期刊名字:社会科学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余治平
  •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更新时间:2022-04-09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论语》和《史记》都记载,周太子泰伯“三让”王位,避迁吴地.让了大位,却又能叫别人无法用任何好听的称誉来赞赏,实在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品格.儒家入世、有为,其处人处事并不消极、退避,但却主张谦让、礼让.“让”的含义是辞让、谦让、恭让.行让的过程,始终受个体清楚明晰的德性意识所支撑.让是一切德行的客观基础.君子的所有嘉言善行都可以集中呈现为让德.让之为德也构成了儒家之礼的重要内容.让德还可生动体现在国家的内政、外交活动中.人际交往中,让德能够自觉地把自己设定在低处,而抬高别人.践行让德的关键就在于压制住内心中那些不符合礼乐规范的性情.违背让德的最为直接的一个祸害就是言语争辩.用道义、礼法束缚内心之中的血气性情,构成了行让工夫的落脚点.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