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 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

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

  • 期刊名字: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306kb
  • 论文作者:施旭
  •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 更新时间:2020-06-12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2013年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5,2013(总第182期)Joum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 182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施旭(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58)摘要: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学、传播理论相比,西方的话语理论具有关注语用形式、权势斗争的优点。但是,作为一种强势的国际学术话语,它本身又带有文化偏见和霸权,并不能确切、充分地反映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的现实与需要,更不利于国际话语研究的创新发展。本文运用跨历史、跨文化的原则方法,提出一套既具中国立场、又有全球胸怀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框架。它突出展现当代中国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及其生成和理解的文化规律、原则和策略(如“言不尽意”、“平衡和谐”、“辨证思维”、“面子呵护”、“崇尚爱国”)。文章还讨论应该选取的理论发展方向以及具体路径。关键词:文化霸权;话语事件;历史对话;文化对话;中国立场;国际视野中图分类号:;D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13)05-0051-08、理论问题与中国目标趣、观念、标准和方向,排挤其他文化的学术传当代国际主流话语理论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统,消解人类通过多元对话实现学术创新的可能代欧美的语言学、文学批评、传播学、修辞学、(Said1993;Shi-Ⅻu2005,200)。至今,西方学界仍文化学等社会学科,有其现代性的一面,也有其然常常以“中立的”视角、“普世的”概念后现代性的一面,更具有西方文化的特性。尤其“客观的”描述和解释,继续制造陈旧的“东方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它揭示了社会生活以及学术话语”(比如: Andrews2011; Brady2008)。而活动本身的话语性质和特征,激发了社会科学的我国的话语学、文学批评、新闻学、传播学、文话语转向”。如今,借助西方文化的强大力量,化学等领域里,虽然在努力进行理论建树(Chen西方话语理论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中发展迅速、201; Heisey200;,shi-xu200;曹顺庆200;陈汝东影响广泛的一种全球性话语。作为这一国际潮流2009;单波2010;施旭2010;王宁2008;尹韵公、王的一部分,话语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被不风翔2010),但是从总体上说尚未建立一套完整、断译介、传播到我国,日益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系统的当代中国话语的理论,阐明当代中国话语中的重要一环(曹顺庆209;陈汝东209;沈家煊的基本性质、规律、原则、策略、态势,等等,198;施旭2008;,208b,010;施旭、冯冰193;辛以至于中国的学者、学生在研究中国现象时,也斌2005)。不得不依靠西方的旨趣、观念、标准和方法,结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同时也是学术果是巩固了西方的学术话语霸权,淡出了自己的行为,它改变着学术世界的状况(借助 Austin文化身份和声音(施旭2008a,0200b,2010)。的“言语行为”概念)。西方主流的话语理论,除了这种学术层面上的文化矛盾之外,在日如同其他许多西方理论一样,通过其特定的代言常生活层面上我们的话语研究又面临另一种文化人(如白色、男性)、传播手段、政治、经济、困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崛起文化、教育等手段和影响,主宰了国际学术的旨中的中国(话语);一些国家和组织出于各种原收稿日期:2013-03-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当代中国话语的基本特征研究”(编号11YA74007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施旭(1960—),男,浙江嵊州人,博士(荷兰阿姆斯特大学中国煤化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中国话语研究、文化研究、文化心理研究。YHaCNMHG52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因制造怀疑、曲解、诋毁、排挤、遏制中国的舆(如影响、差异);从中国当下重大需求出发决论。而中国本身,作为发展中世界的大国和领袖定理论的内容和方向;利用中华文化和学术的历国,肩负着严峻的发展、交流、合作、援助、引史资源去重构、创造、丰富当代中国话语理论。领的任务,因此,构建全面、系统、透彻、明晰二是跨文化方略:通过对东西方话语、中国与世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以帮助中国认清、提高自界话语的比较分析,彰显当代中国话语的文化特己的话语实践,帮助世界理解、接受中国话语,质、差异及联系;参照、借鉴国际学术中独特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民族课题和国际课题。的、优秀的理念,协调、开发当代中国话语理面对这学术世界和平常世界的双重挑战,本论。当然,在具体操作的策略和技术上,我们文将通过跨历史、跨文化、学理与实证想结合的方面要运用合理的思辨进行学理性的论证;另方法,勾勒一套初步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方面要运用合理的事实进行实证性的论证。框架。具体地说,我们将围绕当代中国话语的性三、中国理论的基本命题质、规律、原则、规范、策略、势态等,提出十这里所说的“话语”,超越结构主义的概大理论命题并简要论证。该理论系统主要反映在念,因此不只是文本(内容与形式),也不只是十大节点上:“动态变化”、“言不尽意”、“平衡文本背后的观念和规则,而是一个整体、多元、和谐”、“等级权威”、“面子呵护”、“辩证思复杂、动态的现象:话语是指在特定的历史和文维”、“爱国主义”、“听读反应”、“形式审美”、化语境下人们运用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如表情、文化弱势”。道具)所进行的具体社会事件或反复出现的社显而易见,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理论,不仅仅会实践活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话语有特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话语,指导中国的的历史和文化关系(比如中国当代话语与传统话语实践;也不仅仅可以帮助世界其他文化更好话语、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所以它具有特殊地理解、认同和接受中国。在学科建设和知识创的文化属性;话语中的这种历史力量、文化力量新上,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局的相互竞争、配合、转化等等,推动人类社会文限,消解西方学术的垄断霸权,彰显中华学术的化的变化发展。文化身份,推动话语研究的文化对话与创新。下作为这样一种整体、多元、复杂的概念,话文将首先介绍理论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哲学基础,语的(分析)范畴包括:交际主体(说写者然后构建、论述理论命题,最后讨论理论系统的听读者)、内容/形式、媒介使用、社会关系结构关系、发展方向和行动策略。目的/后果;这些范畴本身都有历史关系和文化、理论要求及构建方略关系。话语范畴、关系都辨证存在(比如交流我们的理论要到达其目标,必须符合三个要主体与内容/形式可能相互依存和转化)。例如,求。第一,植根本土。这即是说,该理论必须具“文化大革命话语”,可以指“文革”时期具体有中华文化和学术的特质,比如尊崇中华优良道的言说者/受众、言语方式、传播手段、社会效德、运用中华独特观念;同时反映中国现实和需应等诸因素形成的整个言语活动现象;红卫兵、求,比如体现话语变化、关注发展问题。第二,工宣队、军代表是这种话语的典型主体;以胸怀世界。这是要求理论融汇世界优秀的学术思“阶级斗争为纲”是这种话语的典型表达形式;想和文化观念,比如结合主流学术传统中的重要大字报、大标语是这种话语的典型媒介;巨大的概念、方法和主流文化中的优良价值观;关照人震慑力、狂热的接受是这种话语的典型效果类共同的话语现象和问题,比如探索其他文化和(参见郭熙2004)。从这样一种辨证的角度去看,中国文化共同关心的问题。第三,国际对话。这我们还可以提出“西方中心论话语”、“儒家话指的是理论的概念和表述能够与相关国际学术界语”、“社会/世界和谐话语”、“农民工话语相互交流、对话、批评。公益广告话语”、“90后话语”、“(2011年7为了实现理论的目标,还须采取两套相互联23温州动车事件后)铁道部发言人话语”等概系的构建方略。一是跨历史方略:从历史发展的念。凵中国煤化工角度去摸索当代中国话语的性质、规律和特征;本文的CNMH语”,这里从历史的背景中去挖掘当代中国话语的复杂关系我们特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话语。第5期施旭: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由于历史的关系,中国话语被传播到世界,也具 drews2011; Brady2008)。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有人类共性,而国际社会又影响中国话语。是一个多元统一体,其中事物相互运动,推动宇构建当代中国话语理论的工作已有了一些良宙不断变化发展;变是宇宙唯一永恒的性质好的学术基础和资源(如;Chen2001;曹顺庆(chen200; Cheng1987)。依此,我们提出第一个2001;陈汝东2009;李金铨2010;邢福义2000)。但理论命题:当代中国话语是历史的产物,并将不是,在这庞大、复杂、开放的当代中华话语的文断变化发展。关于这一话语规律还两个具体、相化特质问题上,尚有许多理论上的偏颇、矛盾、互关联的定理漏洞、笼统等问题。因而下面的论证还只是概括其一,当代中国话语通过对传统的反思而变性的、探讨性的;其目的是形成一个初步的、较化发展。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昭示,历史推动中国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从功能上说,这些命题是描话语变化发展,反过来中国话语又传承、重塑、述性、解释性、伦理性命题;从范围上说,是有创造历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华选择的、开放的、分领域的;多数针对于当代中文学话语(主体、内容、形式、媒介等)演变国话语,有些也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人类话语。的典型事例。中国当代政治话语在不同时期有不(一)当代中国话语处于不平等国际话语体同的价值观、纲领、主题,比如“以阶级斗争系中的弱势为纲”、“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历史和文化的原“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里,传统通过话因,当今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控制了国语逆转、更替、传承、发展和重塑。又如,在中际话语的秩序和空间。借助强大的政治、经济、国古代,现代意义的“人权”概念是不存在的军事、外交势力,西方世界主宰着国际社会的话因而也没有人权一词和话语;文革期间只局限于语主体、价值观、内容、形式、传播方式及场敏感的政治、哲学讨论语境中,且是被否定的域,致使东方世界处于被支配地位,甚至失语。但改革开放后通过对文革践踏人权的反思,人权从中国角度看,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给成为社会珍视的话语话题;今天,作为重要的社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耻辱;虽然1949会价值,人权不仅是公共话语的平常话题,而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被写进党章和宪法,另外还有许多关于人权的政并且在改革开放以后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是,府公文、讨论会、出版物、研究中心和基金会总体上说,中国仍然处于被牵制、压迫、排挤的(施旭2010地位(孙荚春2010,张志洲2009)。我国与亚洲其二,当代中国话语通过内部文化的运动和发展中世界不仅具有共同的语境、观念和诉求,与外部文化的互动而变化发展。中国的少数民族而且作为东方、第三世界大国,更在涉及国家主文学的生成、繁荣、转换与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权、社会经济发展、世界和平等重大问题上与西政策、改革开放、以及与汉文学的交流有内在的方有着复杂、不平等的文化权势关系。这些文化紧密关系(关纪新、朝戈金1995)。在英法帝国主不平等情况体现在当代中国话语的主体、内容、义者挑起的鸦片战争攻破中国大门之后、在清政形式、社会关系、媒介使用、效果等方面;也反府丧权辱国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放弃了封建的礼映在中西话语相互对话、依存、排斥、控制、反教话语,开始采纳西方“科学”、“民主”、“马制、合作、转化等过程之中。克思主义”的新话语。上面提到的中国人权话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应该特别揭示中西话语在语,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美国西方“人权”话各领域具体的不平等状况、形式、原因;提出化语的不断冲击,而渐渐形成、发展、壮大的(施解矛盾、消弱霸权的话语策略;挖掘、创造与第旭2010)。三世界团结、合作的话语策略。强调历史变化的理论,可以突破西方关于中(二)当代中国话语不断变化、发展国的理论、方法局限,研究焦点便可转向跨越时西方话语分析习惯于从结构主义出发,隔断代的话语变化、变化的内在规律、新老话语的性历史,而聚焦某一时段的文本(结构、内容、质、意义等等凵中国煤化工万史研究可功能、意图)。这种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中国话语以使我们获的分析,往往导致消极、简单的结论(如An-人、因而也更加客观的诠释,避免偏见或短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认识历史在话语中的特殊作用。标准,这就将社会性、道德性确立为中华文化及(三)当代中国话语“言不尽意”其话语的根本属性(Chen2001;姚亚平19)。这在话语与意义的关系上,西方主流的话语理里,儒家文化的“和”(“和为责”,《论语·学而》)论观念,受二元对立思维的制约,将话语与世可以说又是对“礼性”话语的具体的道德要求界、话语与听读者分割开来,认为话语是意义的“和”原本来自音乐,指不同的声音所形成的和载体,话语意义相对固定。因此,西方话语研究谐状态。据此,我们提出,当代中国话语以的基本做法是,从可观察的篇章内容和结构“平衡和谐”为最高话语原则。必须指出的是(及其语境关系)去判定话语的意义。旧中国的“和”往往是通过维系不平等的权势中华经典认为,话语与意义的关系是不对称关系来实现的,而这里“平衡和谐”原则的概的;话语具有“诗性”,其意义超越言语(的内念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状况和关容和形式)和说写者的意图,而常常取决于听于近代西方列强凌辱中国的历史记忆。而且,中读者的理解、反应、体验、直觉以及社会的道文的“和/和谐”与英文词“ harmony”表达的德、理想,并且不断变换、发展(曹顺庆2001;概念有细微差异:后者强调的是在一致、统何明星208)。《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in agreement)基础上的和平社会关系或状态,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外物》)说:“言者所而中文词更强调“多元和谐”、“和而不同”(u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周易·系辞上》:“书 nity in diversity)。反映在语言使用上,这种原则不尽言,言不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就表现为对社会或人际关系的平衡和谐的遵守或隐秀”、“神思”两篇中也分别谈到“义生文追求。还应该强调的是,与西方崇尚自我、理外”、言意之间可“疏则千里”。而今天我们常性、真理的原则相比,中国话语的原则更加反映常讲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在对于他人、社会的关照上,因此也具有更深厚无穷”、“弦外之音”、“此时无声胜有声”、“沉的社会性、道德性、利他性。当今我国国内和国默是金”等等,也都说明了话语内容、形式的际政治话语中的关键词“和谐社会”(以及保护局限性、话语意义的隐晦性、开放性。正因为如“弱势群体”)、“和谐世界”(反霸权、多元共此,中国人在许多领域、场合下言说的内容,与存)也是这种话语原则的具体表现。另外,在西方人相比更加含蓄、笼统、间接、扼要、甚至这和谐统一的大原则下,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代中含糊、缄默,言说形式更富于形象、成语、典国话语中又存在由不同阶层、群体、民族、场故、诗句、简短、概括、矛盾、沉默等等。所域、职业等范畴划分的多元复杂的下属话语以,我们提出,“言不尽意”是当代中国话语生( discourses);它们又有特定的、更加细微的话成和理解的基本规律。语形式和规则。言意不对称的中华理论,不仅超越西方理论在当前西方“普世”话语、各种霸权话语的视野,而且展现更加宽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理论横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运用这种充满中国性的内涵;当然也增加了研究的挑战性。因此,我们平衡和谐的文化话语原则,突破传统的以目的、必须摒弃片面、机械、简单、武断的分析、评论策略为焦点的分析方法、或以现实(真理)构方法,采取谦虚、开放、进取的心态,探索、使建为焦点的分析方法,去检查话语实践是否维护用多元、高效的方法,不断挖掘、重构、创造话或破坏了多元和谐的精神,分析人们如何运用话语的意蕴。语防止、缩小、转化冲突,又如何通过话语获(四)当代中国话语以“平衡和谐”为最崇得、维持、提升社会、国家、国际合作、和平、高话语原则和谐关系。西方文化以真理、理性、自我至上,这普遍(五)当代中国话语富于辩证反映在西方的语言、修辞、传播、话语理论之受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西方话语理论往往中。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判断话语是否将话语与语境、话语与心理、话语与社会、真话真实、是否客观、是否有效(地说服、控制对与假话、研究中国煤化工成两种不方同的事物,CNMHG其实也是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以“礼”为最高的伦理忽略其三、其四,等等)。第5期施旭: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中国人的整体、动态宇宙观决定了其辨证的境下的个人,也包括家庭、团体或国家。在话语思维方式:全面地、联系地、变化地、复杂地看上表现为维护、提升自己的价值,但也同样地对事物(参见汪风炎、郑红2005)。换句话说,在中待他人的价值。当中国商务部长表示,“我们不国人眼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简单地分为两个:会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而伤了和气”,那本身就我与你、对与错、好与坏、真与假等等;任何事是一种维护中国国家面子的表现物都有两面性、多面性、关联性、复杂性、变化这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应该注意判定是谁在性。常言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塞翁失要面子,什么样的面子,人们如何维护他人的面马,焉知祸福”,“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等等。子,有何意图。同时,应该特别向世界介绍,中在当代话语中,这种思维方式常常有这样的表现国(话语)面子的性质和特征,维护的策略,形式:注重整/总体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顾以使他们对中国话语有更深人的理解。及事物的多元性以及内部多元因素之间的关系(七)当代中国话语尊崇等级权威(或者说复杂性)、看到事物的反面或变化、把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更加崇尚真理,握事物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尤其突出的是,这因此在话语上更加注重实证性、逻辑性、批评种思维、言语形式往往用于危机、冲突、失落的性。关头,其功能是消解或克服困难,看到幸运、机而中国人受儒家等级观念的影响,不论在话会、光明的一面。因此,我们提出,当代中国话语的生成还是理解上,往往以权威(包括地位语的重要思维和交际策略之一——辨证。职位、年龄、经典)作为评判的标准。中国自对于实证研究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注意古以来就有“名不正,言不顺”(《论语·子路》)发掘人们在面临矛盾、冲突、危机等困境的时“人微言轻”的训言。因此,为了说明事物的真刻,如何运用辩证话语转危为安,如何在复杂的实性、正确性、合理性、公正性等,人们常常会情况下用辩证的言说方式创造新思想、新话语。把有权威人物(的言词)当作真理或道德的标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这种辩证的言说策略作为评准或保障。正是出于对权威的敬畏和由此产生的判话语的一种标准,来判断话语实践的效力。尊重权威的社会规范,医生、教授、演员、专(六)当代中国话语重视面子家、年长者等,常被人们用来证明事物的真实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是一种重要社会价性、可靠性或行为的道德性、价值高低。所以,值(而非社会规范),这种价值有两类:一是社我们提出,崇尚权威是当代中国话语的一个重要会形象、地位、财富、重要性,一是社会道德水社会规范。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媒体平或修养。因而,为了有面子、保面子,人们会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社会规范已远不是传统意义在社会交往中积极地、甚至“忍痛割爱”地去上的那样严格,而且正受到不断的挑战。创造、展示、维护、提升自己的这种社会价值一因此,我们的话语研究应该注意分析在话语种策略行为;也会刻意地去顾及、保护、彰中是谁被封为权威,这种权威是如何通过话语被显、拯救他人的社会价值—一种社会规范行为构建出来的,有何功用,与其他话语的关系如何(黄国光2004)。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权威的实质这与西方话语的“面子”在概念上和使用在话语中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揭示权威与权势之上有很大的差异:虽然西方话语也有相似的、建间的关系立良好社会形象的观念和做法( Brown& Levin-(八)当代中国话语崇尚爱国son1987; Goffman1959,1967),但从总体上西方社会及学界经常将爱国和爱国主义与看,它没有像中国文化里的面子工作(face“狭隘的民族主义”、“国族主义”、“排外ork)这样突出,而且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以“反西方”等同起来;他们甚至会将爱国主义与及他人的自主性(参见黄国光2004)。这显然与西历史上的德国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联系起方崇尚个人自由有关。而中国人的面子则具有强来。其实,如果是这样去看中国的爱国主义烈的社会性质:一方面,其本质和关键在于要求(话语),不是中国煤化工文化、历他人、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另一方面,中国的面史的无知。我CNMH展中国家子观具有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它不仅包括公共语在维护主权、抵御外国霸权情况下表达爱国主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3年时,一些人或组织将其污蔑为“爱国主义”,那自清都是实践中国话语艺术审美的典范。而这样是因为这种爱国主义妨碍了某种霸权或扩张企的美学规范依然指导着当代各式话语(参见钱冠图连1993)。为了创造恢弘的气势或递进的情感,中国的爱国主义有其特殊的历史的一面和跨汉语常常使用重复、排比的手法,这与英语多用文化的一面。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不论是炎替代和省略来避免重复的做法迥然不同。文字对黄崇拜,还是爱国史诗《离骚》,都始终贯穿着仗,音节整齐,也常常是当代政治话语的典型特一个爱国主义情怀的传统。另一方面,1840年征(如“八荣八耻”)。之后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和中国的当代话语研究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凌辱中国的集体记忆,使中国人民产生了反霸权特定的目的,对话语进行美学分析和批评。这种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在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和批评工作不仅仅可以运用于教学环节,也同样可文化语境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始终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话语实践。比如,我们可以把热爱祖国作为当代话语的行动规范或准则之一挖掘话语是否具有意境美、文字美、形式美、音(王伟200)。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话语规范的具韵美、幽默感、亲和力等等。体表现是:爱国主义成为当今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十)当代中国话语注重听读者的理解、反高频率话题之一;作为正面颂扬的品质;作为分应和社会后果析、衡量事物的一种标尺;在广泛的领域里西方话语分析理论注重说写者(及其话语形不论在教导青年的时候,还是在讨论中国近代史式和意图),因而往往把研究的焦点放在静态的的时候,或是在国家遇到灾难的时候,或是在中言语内容形式上,以揣摩说写者的目的、策略,却国受到他国无端的诽谤或欺辱或主权挑战的时忽视听读者在话语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理解候,甚至于在谈论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问和反应、话语的社会功效和后果。这种观念及做题的时候—爱国主义经常成为一种出发点、原法一方面与崇尚个人的西方文化有关,另一方面因、动力、目标也与结构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有关。因此,在研究当代中国话语时,应该注意揭中国传统文化以“仁”、“礼”、“德”、“和”为示爱国主义话语的具体内容、形式及其与中国历基准的自我观、人生观、社会观,中华话语以“言史和世界的具体关系,理清中国爱国主义话语的不尽意”为规则的话语构建和理解观,决定了话具体语境,挖掘当代中国爱国主义话语的具体历语这一概念不仅仅包括了说写者,同时也包括了史关联、性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文化霸权的听读者、以及后者的理解、反馈乃至整个社会的期作用等。望、要求和结果。尤其是在传统中国文化话语中(九)当代中国话语注重形式审美听读者不仅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有特殊的伦与西方话语重理性、重表征的要求不同,中理规范和理解策略。孔子曰:“听思聪”(《论语国话语自古以来更加注重语言美、音韵美、意境季氏》);“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美。上面所说的关于中华语言使用的道德原则公》);“非礼勿听”(《论语·颜渊篇》);“听其言而观(“平衡和谐”),虽然涉及语言与语境关系引起其行”(《论语·公冶长》)。而在当今中国,无论从的审美效果(如“恰如其分”),但是,中华文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看,理解规范、听读反应、化对语言形式(如节奏、音韵、修辞)和意义社会效果等都是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汝东(如意蕴、意境)有着更加特殊的要求。孔子曰204;谭学纯、朱玲2001)。2011年7·23温州动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年》)。事件后铁道部发言人在一席记者招待会后失去职因此,诗歌要求文字工整对仗,音节整齐匀称,位,正是体现了受众在当代中国话语中的作用。声调平仄相间,以增强语言的形式美、节奏美、因此,我们这里提出,理解、反应后果是当代中国声音美;文章不仅要求“文质彬彬”、“朗朗上话语(主体)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话语的意义在口”,而且讲究诙谐、含蓄,同时还要在作者与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听读者的理解反应,也取决读者之间形成统一的关系;在“言不尽意”的于语言使用凵中国煤化工(施旭冯冰总体规律中,意义表达与理解的最高审美要求是2000CNMHG有深切的意境。李白、杜甫、鲁迅、钱钟书、朱因此,我们的研究必须特别关注听读者在话第5期施旭: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语中的地位、作用、视角以及他们的理解和反应顺应于总体规律(如其他命题与命题二和命题情况;同时还应该运用中国文化特殊的话语理解三的关系)。规范和策略(辨证地、公正地、评判地、艺术诚然,这还仅仅是一个总体的、雏形的框地)去发掘、衡量话语的缘由、意义、价值。架。其中有些命题与话语研究和话语实践之间还四、结语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不断将理论命题细化为更加本文就当代中国话语的基本规律、原则、规具体的语境、原则、策略、构建和理解形式,以范、策略、态势提出了十个理论命题,形成一个更好地指导话语硏究和话语实践。有些话语语初步总体、系统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框架。其中境、层面、概念这里尚未涉及,尚需通过理论、的命题各有侧重:有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命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对话,去补足、拓展、加深、题一、二、三、四);有些是针对特殊社会场域丰富。(命题八)或某种具体交际任务或目的(命题同时,我们也需要进行跨文化、跨历史、跨五、七、九);有些是关涉话语中的特殊价值学科、跨语言的交叉合作研究,特别是要求外语(命题六、七)。但是,它们之间又有许多联系:界、汉语界、传播界、其他学界等不同的学术群些规范顺应于总体原则(命题六、七、八、体的共同努力,将中华话语研究的思想和成果逐十与四的关系);一些原则、规范、策略、态势步、持久、全方位地推向国际学术论坛。[参考文献][1] Andrews, E. (Ed )(2011). Legacies of Totalitarian Language in the Discourse Culture of the Post-Totalitarian EraThe Case of Eastern Europe, Russia, and China.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2] Brady, A-M.(2008)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Row-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3]n, P. Levinson, S.(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4Chen, G-m.(2001)Towards tran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 harmony theory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In V.H. Mil-house,M. K. Asante and P. 0. Nwosu(eds), Transcultur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cross-cultural relationsThousand Oaks, CA: Sage. Pp. 55-705]Cheng, C. Y.(1987)Chinese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D. L. Kincaid(Ed.)Communication theory: Easterm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pp 23-4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6] Goffman, E.(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7] Goffman, E.(1967)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Chicago: Aldine Pub. Co[8]Heisey, D. R.(Ed. )(2000)Chinese Perspectives in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p. 57-65W.(1993)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10]Shi-xu(2005)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 Basingstoke,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11] Shi-xu (2009)Reconstructing eastem paradigms of discourse studie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 4(1):29[12]曹顺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13]曹顺庆:《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当代中国话语研究》200年第2期。[14]陈国明编:《中华传播理论与原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5]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6]陈汝东:《论话语学的学科建设》,《当代中国话语研究》2009年第2期。[17]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一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18]郭煕:《中国社会语言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煤化工[19]何明星:《言不尽意与诠释循环》,《文艺研究》2008年第6期。CNMHG[20]黄国光:《华人社会中的脸面与沟通行动》∥/陈国明编:《中华传播理论与原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限公司,2004年,第311-336页。[21]李金铨:《视点与沟通:中国传播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新闻学研究》2003年,总第77期。[22]钱冠连:《美学语言学—一语言美和言语美》,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2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24]施旭:《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体系》,《当代中国话语研究》2008年第1期。[25]施旭:《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6]施旭、冯冰编译:《话语、心理、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27]施旭、冯冰:《当代中国话语的主体分析》,《中国社会语言学》2008年第1期。[28】孙英春:《跨文化传播研究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登》2010年第2期。[29]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30〕辛斌:《批判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3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2]汪风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3]王宁:《“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34]王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年第3期。[35]姚亚平:《当代中国修辞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6]尹韵公、王凤判:《新闻评论传播范式的话语转型与构建—一以中央电视台<今日观察>栏目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7]张志洲:《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人民论坛》2009年第18期。(任编辑:陈芳Exploring a Chinese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iscoursesSHI XU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Discourse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Abstrac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rena of discourse studies is dominated by West-centric scholarship:this is not only unproductive to the Third/ Fourth World development, but also detrimental to human knowledge innovation. The present paper outlines a first cultural, Chines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ntemporaryChinese discourses from a historical and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It is composed of ten propositions based onqualitative as well as empirical arguments. In conclusion, questions of how the ten propositions are related toone another and how the theoretical system may be further developed are discussedKey words: Cultural hegemony, discourse event, dialogue history, culture dialogue, China's position,intermational vision中国煤化工CNMHG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