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良知学的两种型态及其对恶的处理 阳明良知学的两种型态及其对恶的处理

阳明良知学的两种型态及其对恶的处理

  • 期刊名字:周易研究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许朝阳
  • 作者单位:辅仁大学中文系
  • 更新时间:2022-04-19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的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的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的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的说法.同时,阳明的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的意义.从对“恶”的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的来源是外在的、后天的.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的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的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的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的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的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