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恶”到“恶习”:康德伪善批判的历史主义路径 从“根本恶”到“恶习”:康德伪善批判的历史主义路径

从“根本恶”到“恶习”:康德伪善批判的历史主义路径

  • 期刊名字: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王强
  •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 更新时间:2022-05-05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关于康德对道德人格的伪善批判,一般认为作为经验世界的恶习与先验人性结构的“根本恶”是二元分立的.二者关系不仅关涉学术史,更是人类道德发展史的自我理解.伪善观念的直接表征是“人格化”形态,被追溯到人类始祖的“第一桩罪”,成为一种“人格分裂”的德性恶习.伪善在人类道德史中的“现身”,康德认为这关涉到糟糕世界中“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因为道德有其先验形态却没有现实行动,伪善既中断了(不)道德自我的革新,也中断了(糟糕)世界改变的可能.伪善对于道德人格的败坏就区分为两个方面:法则颠倒、德福不一的伪善在历史上是促进人类道德发展的;作为德性能力丧失——人格分裂的伪善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这是对道德革新(行动)的德性根基的根本败坏,无论是“根本恶”还是“恶习”.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