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认识的悖论分析
- 期刊名字:现代哲学
- 文件大小:888kb
- 论文作者:旷三平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 更新时间:2020-09-25
- 下载次数:次
2002 _ 2社会认识的神论分析社会认识的悖论分析旷三平天[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社会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其特殊性表现为它是一种自认识,或者说是“悖论式”的认识。本文提出“双重角色悖论”、“视交叉悖论”、“纽康悖论”和“价值关涉悖论”,就社会认识的悖论现象作出哲学分析,试图揭示社会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关键词]社会认识;双重角色;视交叉;价值关涉;悖论;Abstract: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social cognition is a special cognition whos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is self - cognize,or absurd cogni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 and regularity of socialcognitive activities,the article brings up and analyes“dual rmle absurdity"“parallax absurdit" “ New-kanm absurdity" and“value relation absurdity" .Key words: Social Cognition ; Dual Role Parallax ; Value Relation; Absurdity中图分类号: B032.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 7600 (2002) 02 - 0027- 10社会认识是人关于社会的认识,它对应于并不同于关于自然界的认识。社会认识的对象是人悖论一:“双重角色悖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无疑又是由不同的人所组成的,因此社会认识本质上是人关于自身的认识,[分析]认识要素构成上存在的悖论。在社或者说是人关于自我的认识。人自己认识自己,会认识结构中,由于主客体因素的相干性,客体犹如人自己给自己理发。这种奇特性表明,社会常常被主体缠绕着,使其无法摆脱主体的纠缠而认识是一个自认识、自适应、自循环的发生系.独立存在,或者说客体往往是由主体直接“造统,是一个内含悖论、似无终解的思维过程。许就”成的客体:而主体则时刻被客体包围着,使多人曾试图揭开社会认识系统中所暗藏的这个其完全中国煤化工主体有时不得“黑箱”,但路径单一,方法简单,论证不足,收不直接|YHCNMHG着客体的职责。效甚微。本文是一种新的尝试,愿在此抛砖引在这一二项式结构中,主体以客体为认识对象,玉,求教同仁。而这一对象又是由主体直接造成的对象;客体以MODERN PHILOSOPHY 2002.2|220022社会认识的悼论分析现主体为认识者,而这一认识者又必须同时充当着外在事物的规律而是通过认识对象来反观主体自扮演着客体的角色,承担着发挥着认识对象的职身的特性,发现主体自身的本质,因为“人的对能。主客体的角色扮演在特定的二项式认知结构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中实现着双重变换:主体即客体,客体即主体。的形式”存在着。D又由于这一特点,社会认识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是可逆的、互换的,认识的角色可以在主客体之主客体自相缠绕、一身而二任的品格使社会认识间随时发生逆向转换,互为主客体,因此其认识陷入“双重角色悖论”中:认识对象即是认识自过程不可能是单纯的简洁的而必定是繁冗的困难己,认识自已即是认识对象;要想认识自己首先.的。必须认识对象,要想认识对象,又必须首先认识[举例]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自己;二者互为前提,“自相矛盾”。也就是说,马克思有一著名论断:“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同一性,同时又存在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它的所有制改造成为非孤着一种相悖性。马克思说:“人不仅像在意识中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对这一著名论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0很断我国理论界似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种认为马显然,马克思前半句讲的是在主体中认识客体,克思明显主张的是个人所有制;一种认为马克思后半句讲的则是在客体中认识主体。马克思把二实际上主张的是社会所有制。其实,在马克思的者并列并述实际上已暗示了一个悖论的存在:认这一论断中社会所有与个人所有之间存在着一个识主体即是认识客体,认识客体即是认识主体,悖论:越是社会所有越必须是个人所有,越是个要想认识主体,首先必须认识客体,要想认识客人所有则越必须是社会所有。这类似于我们过去体,首先又必须认识主体。[比较]关于自然界的认识,其主体不具有常常提出并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大河先有水还自我指向性,只具有外在指向性,即认识对象是是小河先有水? -种认为大河先有水,小河才有以外在于人自身的自然事物为指向物,以独立于水;另一种认为小河先有水,大河才有水。其人之外的自然事物为认识活动的对象。而且这种实,大河要有水必须小河先有水,小河要有水又认识对象只具有客观自在性,不具有主观目的必须大河先有水。这个问题只能用悖论的思维去性,即不掺杂任何人的主观目的于其中,也不以理解和把握。否则,我们不仅难以解释和解决纷任何人的主观意愿为其存在和变化的诱导因素。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而且有可能曲解经典因此相对而言,关于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他向性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原有思想。的(非我向性的)、单向性的(非双向性的)、不可逆的(非互换的)、单纯的(非繁冗的)思维悖论二:“视交叉悖论”过程。关于社会的认识则是一个我向性的认识,[分析]认识视点上存在的悖论。恩格斯说:即认识的触角由指向外在事物反向转移到指向自“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身、思考自己、思索自我的认识。这一认识上的转向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巨大进展,另一方的|中国煤化工、追求某种目的的面又反映了社会认识不同于自然认识的一个重要CNMHG特点。由于这一特点,社会认识不是单向性的而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第97页。②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是双向性的,认识的目的不是主体仅仅为了揭示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第237页。歹守数据osOPHY 2002.22002. _ 2社会认识的性论分析 _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根本利益出发”,二者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一有预期的目的的。”①因此,具有自我意识并借以致的,在特定的意义上讲甚至就是一回事,尽管行动的人们总是从我出发,从自己出发去认识和前者体现的是客体性要求,后者反映的是主体性解决社会问题,总是不自觉地带着“个人的偏需要。见”去描述和整理社会现象。这就使他们对同一[比较]关于自然界的认识是一种以单一视社会现象和事物经常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如同点为认识坐标的认识,其认识的视角和出发点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全是人这一主体单方面的规定和表现,即总是把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人的利益作为选择和确定一切认识活动的惟-衡看见宫闱秘事....”。.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量尺度,而不可能同时把自然事物这一客体的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四因此,具有自“利益”放在认识视角和出发点的考虑之中。例由意识的独立个人又总是不得不从对象出发,从如, 把自然界中的昆虫划分为害虫和益虫两类,现实出发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总是力图带着就是从人这一主体的利益考虑出发来确定的,不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描述和评价社会事件。这就使可能同时又是从虫这一-客体的“利益”考虑出发他们在对不同的现象和事件做出的分析中有可能来确定的。即使人们对害虫和益虫的划分曾经有产生相同的认识结果,如在封建制度的“衰亡”误,即使人们要接受教训不能掠夺自然界,要珍中,在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在原始公惜动植物,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但依然不能改变有制的“崩溃”中,都有可能直接产生资本主义关于自然界的认识完全是人从主体自身利益的考社会这一-事实,足以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就虑出发来认识自然界、接近客观真理、达到日臻此做出事实判断的正确性。实际上,社会认识完善这一事实,也不能改变其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是一种以交叉视点而不是以单一视点为认识坐标来的价值取向单向性即仅仅运用客体满足主体需的认识,其视角经常在从我出发、从自己出发与要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一切认识结果的得与失、优从对象出发、从现实出发之间实现交叉,而交叉与劣这一特征。但在社会认识过程中,由于两种的时空范围由现时的社会实践充当“实际确定认识视点的相互交叉,这就不仅需要运用客体满者”。一方面,社会认识的主体性要求从我从自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切认识结果的得已出发去把握社会客体,另一方面,社会认识的与失、优与劣,而且还需要运用主体满足客体需反主体性要求从对象从现实出发去理解社会客要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一切认识结果的是与非、好体。又由于在- -定的情况下存在着社会主体即是与坏。因此,社会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社会客体,社会客体即是社会主体的事实,上述.向,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双向性的: -方面客体要两种认识视点的转换和交叉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二满足主体的需要,另一方面主体也要满足客体的律背反式的悖论:认识要实现从我从自己出发去需要。换句话说,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就必把握客体,就必须以从对象从现实出发去理解客须实现主体满足客体的需要;主体要满足客体的体为前提;反之,认识要实现从对象从现实出发需要,也必须保证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去理解客体又必须以从我从自己出发去把握客体[举例]中美两国贸易代表经过讨价还价,,为要件。以至于我们不妨说,从特定的意义上理中国煤化工解,在社会认识活动中从主体出发即是从客体出第243页D
-
C4烯烃制丙烯催化剂 2020-09-25
-
煤基聚乙醇酸技术进展 2020-09-25
-
生物质能的应用工程 2020-09-25
-
我国甲醇工业现状 2020-09-25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2020-09-25
-
石油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参考书十本免费下载,绝版珍藏 2020-09-25
-
四喷嘴水煤浆气化炉工业应用情况简介 2020-09-25
-
Lurgi和ICI低压甲醇合成工艺比较 2020-09-25
-
甲醇制芳烃研究进展 2020-09-25
-
精甲醇及MTO级甲醇精馏工艺技术进展 20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