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与法治的公信力 法治中国与法治的公信力

法治中国与法治的公信力

  • 期刊名字: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 文件大小:873kb
  • 论文作者:邱成梁
  •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 更新时间:2020-06-12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2014年3月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Ma4第14卷第1期Jourmal of 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ublic Security PoliceVol. 14 No. 1法治中国与法治的公信力邱成梁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能在根本上保证“中国梦”的凝聚力。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通过公信力的视角省察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法治公信力的主旨是通过系统化的渠道最终实现法律主体博弈的均衡,在理念上涵盖着思维与方式两个层次。法治公信力的建构通过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法律权威的塑造;二是信号传递机制的完善;三是信任机制的改进。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下,改革共识达成的法治进路,应通过公信力的视角予以反思。关键词:法治中国;公信力;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改革共识中图分类号:D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405(2014)01-0042-03在现代国家政治与市民社会中,法治成为主要的活动和人治都逐渐失去了治道基础与根基,法治成为主要治基准,在当前整个国家层面也日益重视法治的价值。从党道。特别处在社会转型期以及面对复杂国际环境的中国,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国家法治建设不断呈现法治的重要价值更加凸显。“法治中国”是一个具有时空新局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重视与凸显法治问题,在报维度的概念:在时间的维度上,“法治中国”作为一个目告中“法治”、“依法”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词。党的标,意味着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法治中国”这一重要概念。转型过程之中;在空间的维度上,理性地回答中国法治的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能在根本上全球视野问题和全球环境下的中国法治问题,把法治共同保证“中国梦”的凝聚力。我国在法治化进程中取得了令规律和中国特殊问题有机地统一协调起来。田“法治中国人瞩目的成就,社会公众对法治作为治道方式更加期待和所具有的时空维度,实质是强调“法治中国”的特殊性。信任。但从公信力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离法治国家还有很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最合理的方式,这是经大的差距。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成熟的法治国家会有多种过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法治应遵循法治的普遍要求标准,法治能否赢得社会公众足够的信任和信赖,应是与共同价值,但又要尊重中国的现实国情,应坚持中国法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作为治道方式的法治是一个社会治的特色。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转型期,法治的中国特色的、实践的冋题,要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与价值,公信力的更加鲜明,其中既有合理性因素也有不合理性因素。在此视角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导向。在理论层面上,法治公信力也要意识到,法治本身是转型的一部分,又是促进转型的涵盖思维与方式两个层面。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公信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力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化的机制。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同样需要进一步的反思以促进法治建设的升级。对此应该下,改革共识达成的法治进路,应通过公信力的视角予以如何把握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问题解决的理论进路也需省察。要革新。“法治中国”的公信力视角,在不同层次上为问“法治中国”的公信力视角题解决提供了进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法制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从公信力的角度来观察,首先注意到我们离法治国家了“法治中国”这一重要概念。在现代社会,神治、德治还有很大的差距,法治的功能也未得到充分地发挥。“公作者简介:邱成梁(1990-),男,山东沂水人,山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THa∴可密;旦主要从事法中国煤化工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方法论研究收稿日期:2014-01-02NMHG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律方法理论研究”(编号:10JDB82008)部分研究成果信力是指公共权力领域与公民社会领域中以组织形态存在律的权威,而未获得信任,则法律权威本身及其转化机制的行动者(公共机构)及具有公共性的抽象存在物(主要均存在问题。公共机构与社会公众均有可能成为博奔过程包括语言、制度、权力、货币、真理等)因赢得公民的普中拥有优势信息的一方,而且不对称信息的状态是普遍存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啊这一定义揭示了公信力涵在的。从权威到信任、信任到权威,其转化机制必须依靠义的重要关键词即“权威”,但存在诸多漏洞。对于公信于信号传递来完成,公共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力,更恰当的定义指在公共权力领域与公民社会领域中以也需要通过信号传递来完成。组织形态存在的行动者(公共机构)凭借权威性资源而赢合理性概念是西方在理性时代高度肯定和推崇理性的得公民的普遍信任而形成的无形公众影响力。公信力无形基础上,逐步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法治公信力与合理性中会导致公共行为获得公众信任,从而使社会公众的对策的关联分析,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法的合理性对法律权行为符合公共预期,从而保证公共机制与社会机制的有序威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对法治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法的运行。“公信力”的概念,内涵着很强的经济分析的逻合理性评价标准,主要包含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辑。基于信任的社会认可,权威可被赋予声望,而这种声类。法律权威的塑造,应当以形式合理性为主、实质合理望的赋予对于被赋予者来说可以是成本为零的;由于声望性为辅。对于法治作为治道方式的合理性,在深一层内涵是可传递的,行为人可以通过赋予或不赋予声望来在一定上探讨,民族国家与国家理性的构建具有涵盖性、典型程度上影响其它人的行为;权威得以确立并不断加强,同性。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民族国家的建构并未过时时也影响着其他主体对于某一权威的信任。权威与信任的而具有深远的意义。民族国家的构建,意在改进传统的政互动过程可视为两方在进行无限次数的重复博奔,重复博制体制并提炼国家理性。“国家理性具有突出的二元性特弈促进了声誉机制的建立和保持。“法治中国”的公信力征,即在国家理性中存在着权力与伦理、自然与精神、政视角,意在促进中国法治的自身转型,以及在最大程度上治与道德之间永恒的张力,国家理性一面总是趋于向价值实现法治功能的最大化领域自我提升,一面又循环往复地堕落为纯粹的权力冲法治公信力的经济逻辑动。啊关于国家理性,对于以下品性,我们需要共同认在公信力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法治公信力,又应该如知。依照法治维护正义和人权的国家行为,才是真正理性何界定呢?在现代社会,国家公信力的生成、发展在很大的;应通过诉诸普世价值确立国家理性的限度,更应以宪程度上是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的。但法治公信力所强调的政和法治的方式约束“国家理性”。法治作为治道方式的核心点是法律,而国家公信力所强调的核心是权力。法治合理性,对于民族国家与国家理性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治道的方式法治公信力无疑描述的是整个社会对这三、法治公信力的两个层次:思维与方式治道方式的信任。“法治的公信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治国理政要依据法一是社会公众是否相信法律本身是公平正义的,二是他们治方式、遵循法治思维”。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具有重要是否相信法律有足够的力量按它自己的逻辑发生作用。啊的导向价值,是在细节上实现法治的思想基础。在基本理郑成良先生对法治公信力内涵的解读,具有整体解释力。念层次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成了法治中国的系统化根据上文所论述的公信力模式,郑成良先生所论述的第一基础。法治思维指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法律及其基本原个方面实质上是法律的权威,第二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是则对人思想的影响,源于各种因素法治思维在社会主体个法律信息的信号传递机制,贯穿始终的社会公众信任构成体上呈现出多样性。陈金钊教授对法治思维的特征作出了了另一个方面。法治公信力所涉及的外在形式,仍然是以如下四个方面的诠释:“法治思维是受规范和程序约束公共机构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法治公信力的建构也是通过指引的思维;法治思维在现阶段主要是指限制、约束权力立法、司法、执法等途径实现的,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政党任意行使的思维;法治思维在价值追求上是一种趋于实现对法治公信力也有重要的影响。公平、正义,保护权利、自由的思维;法治思维是理性思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法治公信力的要义是通过各种层维,是讲究逻辑推理、修辞论辩和解释技术的思维方式次的体系化信号传递,法律权威得到公众的信任,从而实陈金钊教授认为应以形式法治思维方式为主、实质法治现主体间法律信息的共享与对称,最终实现法律主体博弈维方式为辅来建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思维的的均衡。权威是植根于人类内在心理的一种普遍现象,对核心价值在于用法律限制权力的任意行使,在实践中要求公共机制来说,政治权威更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此各级领导干部用法治方式进行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强调的是,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状态下,法治均是公共法治思维要求我们应该以权利为导向,改变中国传统社会机制的形态。权威的类型及其核心影响因素,对公信力产逐步形成的权力霸权倾向,用法治思维来逐步消除权力的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权威可划分为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傲慢与过度张扬。处在国家转型时期,法治思维内涵的限威、法理型权威。显然,对于法治公信力,法理型权威更权价值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治理思路,从而在思想上具有长期影响力。故需要关注权威的理性化,即实现传统获得公众的信中国煤化工,在思维层面的人治权威向现代的法理型权威的转变。关于杜会公众一上便坚持了公CNMHG思维限权的同方,更重要涉及的是公民对法律、法治的信任。若只有法时,进一步实现法治,从而得到公众信任。43法治所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可能性问题,需要我们任重要着力点是为社会公众利益表达、权利救济提供合法重新审视我们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特别是更具有实践的、合理的、稳定的机制,即在于利益表达机制与权利救导向的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基于法律思维所衍生的行济机制的法治化。利益表达的制度化,能在很大程度上保为方式,是平和、理性地解决纠纷、处理问题的方式。证了表达渠道的畅通,公众愈加对国家信任。而非制度化陈金钊教授认为法治方式具有以下几个风格:“法治方式的利益表达,则往往会演变成暴力的私力救济。利益表达的保守性;逻辑在法治方式中的基础性;法治方式的修辞与权利救济是紧密相连的,在利益表达之后便是权利救论辩风格;法治方式的整体性以及融贯风格。四法治方式济,权利救济的失效极有可能引起再次利益表达。公力救的公信力视角,涵盖着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作济与私力救济是权利救济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时至当为治道方式的法治所具有的公信力,即法治公信力;微观下,公力救济有弱化的倾向,但公力救济仍具有整体信任上,具体法治方式的优化能有效提升法治公信力。法治的的优势。法治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权利救济机制是信号传公信力理念,深刻反映了法律理念由工具主义向法治主义递机制的整体性、基础性机制。司法作为维护法律正义的转变的质的飞跃。作为治道方式的法治,仍然是相互博弈最后一道防线,在信号传递形式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机制,需要从公信力的角度予以省察。法治方式是解决法治社会下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基本的信任为前提,信纠纷、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从国家整体治理的角度,法任降低了社会主体相互交流的成本与达成契约的成本,也治方式可以大体划分为立法的方式、司法的方式与执法的提高了实现目标的效率,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效益。在方式。法治公信力的提升,亟须法治方式的优化。处在社法治公信力的结构框架内,权威塑造、信号传递的最终目会转型期的中国,法治方式的优化路径,应以提升信息能标是获得公众的信任。如果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现代化转力为切入点,从而进一步解决博弈均衡的问题。法律是一型的起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信任机制则呈现出复种主要由国家作为第三方进行实施的社会控制方式、激励杂的形态。尽管形态具有复杂性,但基本沿着隶属性信任机制,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法治方式的优化应注重信息不机制向平等性信任机制转型、平等性信任机制向社会性信对称问题的解决。同时,关于人的因素,法治方式的优化任机制转型。建国至改革开放以前的信任机制具有极强的又亟须法律人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共同体性。显然,这种信任机制在一段时期内实现了四、转型期法治公信力的建构信任所具有的机制功能。但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个体的在法治公信力的结构机制中,法律权威具有基础性本强调、个体本位日益凸显,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在这源地位。法律必须具有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向人们提供种情况下,原有的信任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失效,而当前的有效的行动理由。“法律权威,是法津的内在说服力和外信任机制并未合理塑造、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信任所具有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它意味着法津成为任何价值并未得到真正实现。处在社会转型期,我们亟须信任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取得高于其他机制的改进。法治公信力的机制,最终导向便是获得公众成文规范的效力和支配地位。嗍季卫东先生提出了实现法的信任,其建构也需要新的信任机制。在法治秩序与信任制权威的三种模式,即约定俗成的权威、有理有据的权的相互机制中,关于信任机制的建构内涵着人格信任与制威、定分止争的权威,并主张通过程序获得权威。“通过度信任的转化,也意味着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转化。法程序树立的权威,必然不断接受正当化论证过程的检验,治视野下信任机制的建构,同样需要互动、交涉,在其中这也意味着采取制约权力的方式来维护权威。网在法治公程序性具有重要意义信力的机制中,强调的是法律权威的初始性、本源性。对五、公信力与改革共识的法治进路转型期中国法律权威的塑造,主要涉及的是法律权威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整体性问题。法律权威的整体性问魎,实质上强调的是整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改革开放是个法律体系的权威。相对完善的开放性法律体系,在一定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利于社会主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会提出全面深化体之间形成均衡的博弈状态,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政治体制、法制、文化体制、社本与管理成本。也正以此来形成适应法治秩序的稳定市民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军事体制等。法制本身是改社会,从而缓解国家与社会的矛盾。这实际上也内涵了整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应通过法治的方式推进改革,充个法律体系权威所内涵的产生基础与运作逻辑。分发挥法治的价值。“改革与法治都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危在法治公信力的框架下,信号传递的中间纽带作用是机处理方式,但无论哪一种方式的单独运用都可能会出现毋容置疑的。信号传递要实现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应当偏差,因为停滞改革或过于猛烈的改革都可能会激化社会障传递信号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法治权威的真正树立,信矛盾,而法治走向僵化不仅会放缓改革的步伐,而且也可号传递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权威在这个过程中能强化固有的矛盾。叫在处理改革、法治与社会的关系既有可能得到持续性增强也有可能得到削弱。传递渠道应中,我们需要中国煤化工治进路,需要当能保障法律权威的全面、真实传递,同时为实现真正意通过公信力的CNMHG检验了改革共义上的法律权威应构建应对机制。法治要获得公众足够信识的合法性、合理性,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下转第48页)的统一、规范解决,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交通事故侵权责大量能量以保证安全,吸能区和吸能元件被压缩吸能和破任体系。坏后,即使进行修复,内部变形应力也消除,该功能减弱或消失,再次碰撞很容易毁损。修复性贬值,主要是由于注释修复工人技能差异所带来的贬值,特别是在车身修复焊接①对于此类情况的表述,大体有“贬值损失”、“丰方面,会出现接缝不均匀、凹凸变形、焊点过密等,修复辆隐损”、“减值损失”等凡种,其中,贬值损失的说法后的降噪、减震、抗腐、密封都可能受到影响。外观性贬比较常见。车辆隐损有淡化权利属性的傾向,减值失应值,主要是受損部位的濠饰修复,无法完全恢复出厂时的该说是比较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情况的法律内涵。但是,为状态。其中安全性贬值属于机动车贬值损失当无异议,修了与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陈述方法保持一致,故本文仍然复性贬值也是应当予以考虑的,但由于本案中当事人的车采用贬值损失的表述方式。辆尚未维修,修复性贬值仅仅是一种推断,其具体数额也②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12年9月17日,第难以认定,因此法院最终仅认定了影响安全性的贬值损556次会议通过。③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鲁考文献:担民事責任”。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規定:I]陈璟.司法审判的保守与突破之博弈一一从车辆贬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值损失案件谈起叨宜宾学院学报,2009、7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凹2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人并应当赔偿损失”。④《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侵害民事权3]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任”。第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84-85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任”阿]曾耀林张媛媛肇事人赔偿车辆贬值损失的条件人⑤实体性贬值,也即自然贬值,包括折旧、新车上路民司法·案例,2008,6后成为二手车的贬值等。安全性贬值,是指车身变形吸收[编辑:王凤玲](上接第44页)会优化达成改革共识的法治进路,从而降立法博弈需要立法的公开性与程序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低了改革共识达成的成本。当前凝聚改革共识的法治进路地公众参与。总而言之,应通过对立法博弈过程的规制呈现出多样化姿态,需要综合运用、系统优化。特别提及特别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达到利益博弈的均衡。的是,用立法方式进行废、立、改,通过法治框架为人们商谈改革提供了合法平台。参考文献:立法在整个法治公信力的建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郑成良法治中国的时空维度法制与社会发展,位,是改革共识达成的重要法治进路。正如上文所论述2013,(5)的,法治的公信力取决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公众是否[2]周治伟公信力的概念辨析攀登,2007、(1)相信法律本身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众对立法的信任是在3]郑成良法治公信力与司法公信力叨法学研究,2007两个层次上展现的,一是对立法过程的信任,二是对立法(4)结果的信任。立法过程,实质上利益博弈的过程,而立法4]裴自余国家与理性:关于“国家理性”的思考门开放结果则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从制度变迁与发展的角度,立时代,2011,16)法过程实质上是制度选择的进路,而立法程序无疑有助于5]陈金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U国家检保证制度选择的合理性。“多元利益和多元主体的形成,察官学院学报,2013,2)逐渐造成了由利益博弈来担当正义分配的机制之势,表现6⑦硃金钊诠释“法治方式U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为从政策博弈向立法博弈的转型,其实质是利益博弈的法学社会科学版),2013,(2)制化。"从这个视角切入,公众对立法的不信任,实质上8]谢鹏程论当代中国的法律权威——对新中国法治源于立法过程并未是博弈均衡的过程,而立法结果并未是进程的反思和探索中国法学,1995,(6)博弈均衡的结果。当前优势利益集团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9]季卫东论法制的权威中国法学2013、(1对国家立法及公共决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转型期的中国10]陈金钊对“以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解读U河北法H益显现。立法博弈是一种治理方式,展示了中国式政学,2014,(2)治、社会转型的真实形态,牵扯到公私关系、社会与国家;章润关系等多方因素。立法博弈实质上是利益主体的互动,即立法民主化进程H中国煤化工于当代中国CNMHG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参与主体积极博弈、集体民主决策。[编辑:张钦]

论文截图
上一条:领航中国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