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烷浓度对天然气与煤共热解的影响
- 期刊名字:锅炉技术
- 文件大小:306kb
- 论文作者:陈磊,金晶,索娅,张建民,康利荣
-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 更新时间:2020-06-12
- 下载次数:次
第41卷第5期锅炉技术Vol 41. No 52010年9月BOILER TECHNOLOGYsep,2010文章编号:CN31-1508(2010)09-0001-04甲烷浓度对天然气与煤共热解的影响陈磊,金晶,索娅,张建民,康利荣(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093)关键词:褐煤;甲烷;合成气;热解摘要:天然气与煤共转化技术是一种新的合成气工艺。利用热天平比较研究了在甲烷气氛和氮气气氛下褐煤的热失重规律,研究发现在350℃~650℃之间,甲烷气氛下煤热解的失重速率要高于氮气气氛下的失重速率,表明由于甲烷的存在促进了煤的热解。通过不同甲烷浓度下常压固定床褐煤的热解气相产物分析表明甲烷的存在不仅使煤的热解发生变化,而且甲烷浓度的变化对碳氢组分的析出规律也有较大影响,C2、C、C4的析出在400℃~500℃温度区间内最为强烈,而随着甲烷浓度的增大,轻质烃的析出浓度基本呈上升趋势中图分类号:TQ53文獻标识码:A0前言1实验部分近几十年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1.1实验样品还不可能马上转变,因此通过煤气化来补充天然本实验选取煤样为龙口褐煤,煤样在实验前气制合成气的短缺,是保证我国能源供需平衡并已在100℃下烘干60min,煤样粒径平均值为50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趋势。一种基于天然气μm,其元素分析及工业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蒸汽转化法与煤气化过程发展的制备合成气的表1龙口褐煤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天然气一煤共转化的技术口不仅为我国复杂的能源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途径,同时从目前合成项目数值气生产工艺的角度出发,也为我国能源利用的可60.01持续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国外能源结构与我国国情的差别,因此国外学者对天然气与元素分析cHoN煤共转化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较少,欧阳朝斌和宋学平2-3等利用固定床和移动床进行了煤与天然气共转化的尝试研究,通过调节操作参数和进料sMAv17.56条件来得到可调节C/H比的合成气。李俊岭41工业分析30.20利用 AspenPlus软件对天然气和煤共转化工艺FCed 44.82进行了热力学模拟本文通过热天平对比研究了褐煤在甲烷和1.2实验设备氮气气氛下的不同热解失重规律。另外,通过常1.2.1热重实验及流程压管式炉进行了不同浓度甲烷气氛下甲烷与煤热重实验在WCT-2A型微机差热天平上共热解的实验,并采用色谱仪分析了气体组成成进行。每次实验称取煤样量为10.0mg,气体流分以及析出规律。为天然气与煤共转化技术的量为60 ml/ min,分别以10℃/min20℃/min的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与数据方面的参考。升温速率加热在高维氯气(09%)和甲烷气中国煤化工收稿日期:2009-02-13;修回日期:2009-07-CNMHG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2004CB217706203)作者简介:陈磊(1975-),男,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清洁燃烧技术研究第41卷(99.999%)气氛下进行热解,热解终温为950℃。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2实验结果与分析2.1龙口褐煤在2种气氛下热解失重TG曲线的比较图3显示了龙口褐煤在氮气和甲烷气氛下分别以10℃/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热解的 TG-DTG曲线1气瓶;2减压阀;3热天平;4-热天平控制仪;5-计算机图1热重实验系统示意图000500001.2.2管式炉热解实验以及色谱分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天然气对煤的作用规律本实验通过在不同甲烷浓度气氛下,对天然气75:蜜煤共热解的生成气体用气相色谱进行了实验分析研究。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温度T℃00001-气瓶:2减压阀:3-质量流量控制器及质量流量计;4质量流量70-餐既显示仪;5-磁舟;6管式炉;7-热电偶程序升温控制器;8集气袋图2热解实验系统示意图度Tb)20℃min气相分析实验仪器采用GC7890T型气相色图3褐煤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热解的 TG-DTG曲线谱仪。由于生物质热解气相组分主要为CO从图3(a)来看,在氮气气氛下,褐煤以CO2、H2、CH4等永久性气体和低分子碳氢化合10℃/min的升温速率热解,从200℃开始TG曲物,因此选用碳分子筛色谱柱对其进行分离采线开始下降,出现失重,并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用热导检测器(TCD)检测分析。采集的色谱数DTG曲线也开始下降,说明失重速率逐渐增大据由HW200工作站软件绘出谱图,进行相应的到465℃时出现最大失重峰。此后失重速率逐渐谱图处理得出计算结果。减小,到800℃左右TG曲线趋于平缓DTG曲线实验在管式炉上进行了不同甲烷浓度气氛回升到接近0值,反应基本停止。在甲烷气氛下下煤的热解实验,采用GC对气体组分浓度进行同样从200℃开始慢慢出现失重,在465℃时与分析,由此来研究煤在不同甲烷浓度下生成气体氮气气氛下相同也出现最大的失重速率。在该段的变化。实验所用气氛为甲烷和氮气配比的混时间内两者TG曲线几乎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此合气体,甲烷体积浓度分别为3%、5%、10%、后DTG曲线开始回升,到600℃左右与氮气气氛15%,实验煤样仍为龙口褐煤下的失重速率相等。从失重速率来看,图3(a)表如图2所示,设置管式炉热解实验装置,首明在360℃以前甲烷对褐煤没有促进热解的作先将装有1g的煤样放置在石英管中部。然后按用但在350℃~650℃范围内甲烷气氛下的褐煤N23%5%、10%、15%的甲烷浓度调节好各自的热解速率大于氮气气氛下的失重速率,说明在的流量,让甲烷和氮气以相应比例混合流入石英此温度段甲烷有促进褐煤热解的作用。此后甲烷管,管式炉以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由100气氛下的TG曲线在780℃时开始增重并与氮气℃开始加热到900℃,分别收集在200℃~300气氮中国煤化工交之后超越氮气℃、300℃~400℃、400℃~500℃……800℃气氛出现增重峰增900℃温度段产生的热解气体,用气相色谱仪重量CNMH一完与煤之间有相分析。互作用,这既有甲烷裂解产生析碳现象,也有甲烷第5期陈磊,等:甲烷浓度对天然气与煤共热解的影响裂解后部分甲基与煤中活性自由基相结合的作烷发生了裂解,从N2气氛下煤中甲烷浓度的变化用”。同时根据甲烷的裂解特性,也说明煤的存规律可以断定此后甲烷浓度的升高是由于煤中在促进了甲烷的裂解。煤在300℃开始热解,产释放甲烷的原因。且随着甲烷气氛浓度的增加生活性自由基,350℃~650℃甲烷在煤热解释放该范围区间的下降峰也越来越大,说明甲烷浓度出的活性自由基作用下开始裂解,释放出的活性的增大对该区间的甲烷裂解反应有放大效应,甲甲基和二甲基同时又促进了煤的热解,因而在此烷的浓度对该反应有较大的影响。而在没有煤温度范闱内煤在甲烷气氛下的DTG值较在氮气存在的情况下,甲烷在950℃之前是不发生裂解气氛下的DTG值小,失重速率大。的。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发现煤在热解过程中从图3(b)来看,褐煤以20℃/min的升温速会释放出大量的活性自由基,而其中某些自由基率在2种气氛下热解与以10℃/min的升温速率能促进甲烷裂解。从图中来看,该自由基的释放热解有相似的规律。在甲烷气氛下的热解失重温度区间应在350℃~650℃之间。而在纯氮气速率较大,甲烷在350℃~650℃温度范围内仍气氛下,CH4从300℃开始释放浓度一直增加直有促进褐煤热解的作用,促进作用较10℃/mn到600℃达到峰值,其释放浓度要远远低于CH4的升温速率要稍微明显一些。在800℃左右仍气氛下的释放浓度。由此可见煤的热解受甲烷出现增重,增重量与10℃/min的升温速率基本气氛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致。说明升温速率在较低范围内对煤的热解没有太大影响。甲烷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有促进褐煤热解的作用。在甲烷气氛下,以2种升温速率进行热解,到780℃以后TG曲线都出现上升,5%H即增重现象,说明在780℃以后甲烷裂解与煤的热解之间有相互作用,可能造成析碳或是甲基与煤中活性自由基结合2.2甲烷浓度对天然气与煤共热解的影响温度2.2.1甲烷浓度变化分析图4热解过程中甲烷浓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图4显示了在热解过程中,氮气气氛下与不同浓度甲烷气氛条件下CH气体浓度变化规律。2.2.2C2、C3和C的浓度变化分析图中明显可以看到甲烷气氛的浓度在350℃~图5为在不同浓度的甲烷气氛下龙口褐煤650℃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说明在此阶段甲热解的烃类产物的各自浓度变化曲线00m%000m00003000025000202040600010则如0m000则4如如m额贿001200080004中国煤化工温度CNMHG间c3H(e)C,H图5褐煤在不同甲烷浓度下热解的气相产物浓度变化曲线锅炉技术第41卷由图5可以看出碳氢组分的析出规律基本相近,在甲烷气氛浓度较低(3%或5%)时,3003结论℃~600℃温度范围内都能检测到热解释放的(1)TG实验结果表明,在350℃~650℃之C2、C3、C,并且在400℃~500℃范围内产生的间,甲烷气氛下煤热解的失重速率要高于氮气气量最大。而随着甲烷浓度的增大(10%和15%),氛下的失重速率,表明由于甲烷的存在促进了煤除了CH外,仅在400℃~500℃和500℃的热解600℃2个温度段检测到了其他碳氢组分,但析(2)甲烷在有煤存在的情况下,在350℃~出量比低浓度甲烷气氛中都大。各种甲烷浓度650℃之间开始裂解浓度明显下降;700℃以后浓下,在400℃~500℃温度区间内,所有轻质碳氢度再次下降,产生析碳现象。而随着热解气氛中甲组分的析出量皆为最大。图5(b)和5(d)中,烷浓度的增大,该现象趋于明显,有放大效应。C2H6与C3H的析出浓度呈现了较好的规律性,3)甲烷浓度的变化对碳氢组分的析出规律随着甲烷浓度的升髙,析出量呈上升趋势,在甲有较大影响,C2(乙烷和乙烯)、C3(丙烷和丙烯)、烷浓度为15%时,析出浓度达到最大值。而图5C4H10的析出在400℃~500℃温度区间内最为强(a)、5(c)5(e)中,C2H4、C3H4和C4H10的析出浓烈,而随着甲烷浓度的增大,轻质烃的析出浓度度都是在甲烷浓度为10%时达到最大,在甲烷浓基本呈上升趋势。度为15%时,其析出量分别又略有下降4)甲烷的存在使煤的热解发生了变化,也综上所述,褐煤中的碳氢组分基本都是在使煤热解析出碳氢组分的规律发生变化,而热解350℃左右开始析出,说明褐煤热解在350℃开气氛中甲烷浓度的变化对此影响也较大。始析出的挥发分中有能够提供促进甲烷裂解的活性自由基,使甲烷裂解深入,并且也能释放出参考文献:能促进煤热解的活性自由基。因而,到400℃~[李俊岭温浩,李静海等.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的合成气制500℃时,褐煤在甲烷气氛下热解产生各碳氢组备方法及其制备炉,中国:1418935A[P].200305-21分最为强烈,而该区间也是在热重实验中甲烷气[2]欧阳朝斌段东平宋学平等天然气一煤共气化制备合成气热态模拟[冂].化工学报,2005,56(10):1936-1941氛下煤的失重速率大于氮气气氛下并且出现峰[3]宋学平郭占威。固定床天然气与媒共气化火焰区温度影响值的区间。在该区间内甲烷浓度下降,而其它碳因素的研究[门].燃料化学学报,2005,33(1):53-57氢组分都有较明显的析出,说明气氛中的甲烷参[4李俊岭赵月红温浩等天然气和煤联合制备廉价合成气与了煤的热解反应,产生了大量C2、C3、C4等轻质新工艺及其热力学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19烃类,而该轻质烃类的来源可能是来自甲烷的裂解,也可能是来自煤的热解,或是来自两者间的[5]NO. Egiebor, M. R Gray. Evidence for Methane ReactivityDuring Coal Pyrolysis and Liquefaction [J]. Fuel, 1990, 69相互作用。(10):1276-1782Effects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 on Co-gasification of coal and MethaneCHEN Lei, JIN Jing, SUO Ya, ZHANG Jin-min, KANG Li-rongCollege of Pow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Key words: lignite: methane; synthesis gas: pyrolysisAbstract: The co-gasification using by natural gas and the coal is a new technology to pre-the methane and the nitrogen ambience was performed by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ight-loss rate of coal pyrolysis in the methane ambience is higherthan in the nitrogen ambience in 350 C-650 C and indicate that the methane can promotethe coal pyrolysis. 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s of lig中国煤化工 thane concentration ambience were carried out in atmosphericCNMHG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release of C2, C3, and C, is very intensive in 400 C-500Cand the release amount increase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methane increased
-
C4烯烃制丙烯催化剂 2020-06-12
-
煤基聚乙醇酸技术进展 2020-06-12
-
生物质能的应用工程 2020-06-12
-
我国甲醇工业现状 2020-06-12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2020-06-12
-
石油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参考书十本免费下载,绝版珍藏 2020-06-12
-
四喷嘴水煤浆气化炉工业应用情况简介 2020-06-12
-
Lurgi和ICI低压甲醇合成工艺比较 2020-06-12
-
甲醇制芳烃研究进展 2020-06-12
-
精甲醇及MTO级甲醇精馏工艺技术进展 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