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简介
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分析刘正兵,郑力绪(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5000[摘要]为了揭示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状态,采用空间-致性指数与空间自相关对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地域关联性在县域与市域两个尺度上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数量大于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的县域数量,且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主要位于河南东部南部地区.而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的县域主要位于西部的郑州、洛阳、许昌及周边区域。市域中周口市、驻马店市人口经济-致性偏离程度最大,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差,且较其他地区变化大。各县域人口经济-致性空间自相关系数逐年增加,显著的“高一高"与“低-低"的一致性关联模式在区域分布较广,分别位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呈“带"状与“团状分布。而人口经济--致性空间相互作用为“高- -低" 与“低-高"模式的数量最少,且变化较稳定。[关键词]人口;经济;-致性;空间自相关[中图分类号]F061.5;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5330(2013)05 -0073 -07人口与经济作为区域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者注重对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分析[S-]),既考虑二的要素,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空间整体进行研究,者间的正 向关系[8] ,也考虑负面的效应,如人口并揭示二者的空间分布与互动关系受到学者们的与经济的空间压力状态[9-10]。利用人口与经济关注。在已有区域空间内人口与经济之间呈现不在空间_上的相对分布,分析人口与经济的空间格同的关系,如协调、耦合、匹配等,这些关系体现了局,探析人口与经济重心的变化与形成机区域的相互作用。人口与经济发展作为区域空间制1-121。从研究方法来看,相关分析、人口经济结构的内在机理,其显著的特征是在区域上呈现重心法、空间分析法、单-指数模型法等成为研究不同的分布结构与模式,这种结构与模式最终反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的主要方法。映人口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协调格局是地方追求1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各类活动均衡配置的最终结果,从人口与经济的研究的区域主要为河南省的行政区划单元,角度来说,主要是根据各自的空间演化状况判别包含了18个省辖市、17个地级市、1个省直管市、二者的空间均衡性或-致性。通过分析经济与人5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8个县,其中包括省口的空间集聚过程与现状,阐释人口经济空间的直管市与直管县。本文主要从市域、县域两个尺协调性能,为未来的人口经济空间走向提供一定度角度出发,其基本的单元为县域单元,主要为市的参考。学者主要对人口与经济进行对比分析,区县、市单元。除济源市外,将各省直管市县归获得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空间格局,这不并为县域单元,并将各地级市的辖区归并为市区,同于仅仅从单-要素角度出发,分别研究人口与由市区形成中心城,仍然采用原有的17个地级市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分布"、发展差异(2])、收敛特作为市域单元。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性[3-4)。从人口与经济综合研究的内容来看,学计年鉴的人口与经济统计指标,并结合各地区的中国煤化工[收稿日期]2013 -07-18[作者简介]刘正兵( 1988- -)男,四川资阳市人,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综合2,MHCNMH G7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统计年报,根据人口普查的实际情况,研究时间段地理事物的相关性,并不能体现事物局部的相关为2000~2011年,并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区域数性与空间变化的非平稳性。局部自相关能够解决据进行重新计算。全局自相关的局部统计的缺失,检验空间事物变2研究方法化的局部状态,并能够展示显著区域的人口与经2.1人口与经济空间一致性指数济要素空间相关模式。局部自相关主要有局部人口与经济的空间格局反映了二者的空间分moran'I指数与C系数两种61 ,本文采用Moran’布的一致性及空间匹配关系,其主要表现为人口I指数进行局部测算,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与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过程与格局。人口与经济1,= (Ki-x2 Ew.(x,-X)(3)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在空间上的演化与分布应S具有一致性,这种空间一致性正是协调的体现。式中X、X与W(i,j)与式(2)中含义一致,S2采用人口经济- -致性指数能够反映二者的空间协为区域间属性的标准差。得出Local Moran'I指调格局,其是研究子区域内人口比与国内生产总.数结果为正的区域,则表明其与相邻区域存在正值比的比值“3] ,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相关,反之,为负相关。根据指数显著性检验,将区域人口经济空间关联模式分为“高-低”、CPE. =P/G =(P/ EP)/(g:/ EP) (1)“低-高”、“高-高”、“低- -低"四类、“高一高”式中CPE:人口经济-致性系数,n为区域数表示该区域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观测指数高,与量,p为区域内人口数,g为区域内国内生产总值,其相邻的区域也呈现高的指数。P;代表i区域的人口集聚水平,G;代表i区域内经3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特征济集聚水平。CPE系数越大,表示人口的空间集,3.1 人口与经济的空间一致性格局聚能力越强,以1为临界值,大于1则人口集聚大3.1.1各县人口经济空间-致性格局于经济集聚,小于1时,经济集聚能力大于人口集利用公式(1)计算河南省各个县域人口经济聚能力。空间一致性指数,根据封存明等[31对人口经济空2.2空间自相关间一致性的划分,并结合河南省区域人口经济--人口与经济空间的分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致性指数的均值与方差变化,可将人口经济-致在二者的空间集聚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关联性与依性程度分为人口集聚低于经济集聚、人口经济基赖性,利用空间自相关能够反映人口与经济空间本-致、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3种类型(见表分布的相互作用及关系模式,从而分析人口与经1)。结果显示(见图1),整个河南省人口与经济济的空间匹配或协调格局关系。的集聚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2000年,经济集聚2.2.1全局 自相关水平大于人口集聚水平的县域数量比率为24.全局自相关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空间相关性进6%,而2011年该类县域所占的比率将近占到.行分析,反映人口与经济要素空间演变的空间相31% ,经济集聚能力在不断提高。人口集聚水平关性,利用全局Moran'I指数在时序上对人口与高于经济集聚水平的区域在2000年达53%,经济空间关联格局进行阐释。2011年比率有所下降,但仅下降3个百分点,人口集聚高于经济聚聚的现状并没有变化。尤其是1= 2 >W(i,j)(X, -x)(x,-x)-致性指数大于1. 8的县域在不断增多,虽然到2(X.-8)?(2)2011年人口集聚水平高于经济集聚水平的区域式中n为研究区域的数量, W(i,j)为区域i与有所下降,但人口集聚远高于经济集聚水平的县域数量增长了22%。人口经济空间协调型的县j之间的连接矩阵,区域之间相邻,取值为1,不相域数量从2000年的25个下降为2011年的23邻则为0。X为区域的属性值,X为其均值。Moran'个,区域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协调程度加大,内部的I指数越大则区域人口与经济空间相关性越大,I-致性差异在不断增大,需要调整人口与经济的的取值为-1到15。集聚状态中国煤化工2.2.2局部自 相关由于全局自相关的仅仅是从整体范围内考虑TYHCNM HG第5期刘正兵,郑力绪: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分析75表1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一致性类型划分Tab. 1 The types of Consistenc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类型类别取值范围人口集聚低于经济集聚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CPE≤0.8人口经济基本-致人口经济基本- -致0.81.8从区位的分布来看,2000年,人口集聚较经长期在各区域的中心地位,具有强的经济集聚能济集聚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的北部、南部、东力。2011 年各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状况发生分化,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郑州地区、许昌地区、洛阳信阳、周口、驻马店市区的人口集聚水平大于经济地区的经济集聚较大,得益于其自身发展历史条集聚水平,但总体的强度要低于其他外围县域单件与政策要素,在全省范围内其经济的极化能力元,反映了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加快,较强。到2011 年这种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并超过经济的集聚,在外围区域尤其显著。从类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相差较小在中西部的县域范型分布来看,人口经济协调的区域主要位于中心围有所扩大。从内部区域构成来看,各个中心城城市外围地区,其与郑州、洛阳、新乡、南阳相邻区市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相差不大,其中新乡市区、域显著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相对匹配,源于以上郑州市区、三门峡市区、济源市在研究期内经济集各中心城市 所处发展阶段中可能存在的扩散效聚大于人口集聚。2000年各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应。水平均大于人口集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2000年2011年日例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案人口经济基本一致人口集栾远高 于经济集聚图1河南省各县人口经济- 致性空间格局Fig. 1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for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3.1.2各市人口经济- 致性空间格局经济- -致性格局进行分析,反映人口分布于经济一致性指数能够反映各个县域单元的人口经发展的- -致性强度,其公式如下所示:济分布,作为高于县域的大的区域尺度,其并不能反映区域的内部差异对人口经济-致性的影响。CD =中国煤化工由此,需采用偏差指数CD,对各个大区域的人口式中CIdYHCNMHG致性标准偏第5期刘正兵郑力绪: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分析77状况并不是随机分布的,一-致性变化具有空间集致性的空间滞后值。一、三象限表示人口经济一聚的特征。作为人口与经济集聚的比值,其反映致性指数在空间上存在正的相关性,二、四象限则了在各个区域人口与经济集聚的进程中,对周围表示一致性指数在空间上存在负相关的关联模地区的要素集聚有着正向的相关性,随着人口与式。县域- -致性的空间关联性导致在不同的象限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时间变化,这种作用在河存在不同数量的区域集聚状况,象限中数量分配南省整个区域中不断加强。越均匀,人口经济-致性的空间关联与效应越差,3.2.2人口经济- -致性局部相关检验区域的差异性越小,实现均衡空间格局。由图4全局自相关指数只是在宏观上对区域内空间可知,在2000年,河南省区域的人口经济- -致性要素的关联性与空间效应进行概括,相对于整体指数的分布集中在-、三象限中的数量大于二、四而言,局部的变化尤为重要,其能够反映空间要素象限的数量,区域-致性存在正相关性,呈现- -定的非均衡性特点。由局部自相关分别计算2000、的空间集聚。到2011年(见图5) ,河南的县域数2011年县域-致性系数的空间相关性,揭示区域量向一、三象限集中,各县域在象限中的分布更加人口经济- -致性变化对相邻区域的影响。在Mo-紧凑,空间一致性的集聚进-步加强。结合LISAran's I散点图中,横轴为人口经济-致性值分布集聚图展示的空间关联模式,在0.05显著水平情况纵轴代表邻近值的加权平均,为人口经济一下 ,发现县域-致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E图42000 年一致性指数Moran'sI散点图与LISA集聚图Fig.4 The Moran' s I and LISA cluster diagram for Consistenc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dex in 201 1Bster.t-t 谢日5 2011年一致性指数Moran's I 散点图与中国煤化工Fig. 5 The Moran's I and LISA cluster diagram for Consistency of Popu:YHCNMHG1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2000年人口经济- - 致性中表现为“低一低”河南省县域的人口经济- -致性相互关系呈现与“高一高”的空间关联模式的县域较多,2011年四种类别,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单元数这类格局并没有太大变化,二者的数量都出现增量最多。人口集聚远高于经济集聚的数量增长较长,范围有所扩大,且“高-高”关联模式的区域显著,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数量增加8个,但其数量大于“低一低”关系的数量。“高一高”与相对于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经济集聚滞后于人“低-低”空间分布格局在区域位置上具有背向口集聚。人口与经济协调性的区域出现减少的现性,即前者主要集中在河南东部地区,到2011年象,整个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差距在增大。主要包括漯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等大部人口与经济的一致性关系在整个区域中存在方向分区域,呈带状分布,其自身的一致性较高,经济性与内部分异性,就区域方向而言,人口集聚高于集聚小于人口集聚,与其相邻的区域也呈现较高经济集聚的区域主要位于豫西、豫东南地区,以洛的观测值。后者主要集中在河南中、西部,以郑州阳、郑州、许昌为中心的部分区域经济集聚大于人洛阳为中心,2000年主要包括郑州市大部分,及口集聚,且随时间的推移在扩大范围,各类型的分洛阳市、许昌市、焦作市一部分县域单元,2011年布呈现梯度现象。就内部分化而言,主要为中心则扩大到济源市,洛阳市、焦作市范围也在扩大,城市及其外围县域两类,外围县域大多为人口集呈团状分布,其自身-致性较低,人口集聚小于经聚高于经济集聚,人口的历史基础影响其与经济济集聚,其周边的区域也较低。“低-高" 空间关集聚的博弈,体现出人口对经济的压力。大多中联模式在区域内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原阳心城市人口集聚小于经济集聚,在中心城市长期县、焦作市区、周口市区在一直为“低高”模式,本的发展进程中,生产要索向中心集聚,提高了生产身的一致性观测值较低,相邻区域却表现为高值,能力,中心城市经济极化效应得到增强,导致人口一方面在于其人口与经济- -致性具有一定的扩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作用,而另-一个原因在于其他区域对其人口与经从市域的大尺度来看,郑州市、洛阳市、开封济的吸引能力较强。人口经济一致性空间的市、许昌市鹤壁市、焦作市、南阳市、漯河市、三门“高- -低”关联模式县域仅有一个,2000年,洛阳峡市人口经济-一致性偏离程度较低,人口经济的市区-致性观测值高,而相邻区域的一致性指数-致性程度较强。驻马店市、周口市的人口经济相对低,洛阳的集聚效应较为明显,2011年洛阳-致性偏离程度最大,人口经济- 致性程度最强,市区转为“低-低”关联模式,而郏县城转化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较差。“高一低”模式。整个区域至2000年到2012年期河南省县域的人口经济-致性在空间上存在间,人口经济- -致性的空间差异及相互作用有着相关性,且表现格局的差异显著,存在不同的人口显著的变化,较为显著的区域数量在不断增加,人经济-致性空间关系模式。2000- -2011 年间,整口与经济集聚的空间格局在局部区域的差异与关个区域的人口与经济- -致性空间相关性在增强,系表现更为复杂。在中心城市中南阳、洛阳、郑区域间人口经济一致性 呈现正相关,各区域的人州焦作、周口、商丘人口经济空间- - 致性具有显口与经济集聚受相邻区域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在著的相关性,其余中心城市空间差异与关联并不局部分析条件下,显著相关性区域呈现背向发展,显著,与前述的一致性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匹配负相关的区域数量占优势,但在不断减少。性。“低一低”空间关联模式主要集中在中西部,4结论“高一-高”空间关联模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随本文采用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指数对人口与时间的变化较大。中西部地区的郑州、许昌、洛阳经济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县域与市整体的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在经济转型域两个尺度判断河南省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的集期间发展相对较为稳定,加之区域间的联动性较聚过程与空间格局,对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的差弱,导致人口经济要素集聚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应异进行了分类。再次利用空间自相关对县域单元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产业升级。东部地区尤其是的人口与经济空间一致性的空间关系与格局进行周口市、驻中国煤化工好,人口基数了分析,揭示了人口经济- -致性的空间关联模式本身较大TYHCNMHG邸,空间的异质及区域间的差异。性较弱,大多效区域发展状优牧为相近,导致人口第5期刘正兵郑力绪: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分析79与经济在集聚过程中,空间关系呈现“高一高”的[5]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关系模式,应加强对此类地区的投入与现代农业大学,2008.的建设推进。人口经济-致性空间关系的“低一[6]杨忍,任志远.西北五省人口经济协调状况及空间相关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 ,10:86 - 88.高”、“高一低”模式具有稳定性,数量较少,对此[7]周艳,涂建军,卢德彬,等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类地区应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11:1781 -5讨论1785.从中西部人口经济- -致性空间关联呈现的稳[8]王磊,段学军,田方,等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定模式来看,河南省各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在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 ,29( 10) :1619 -时间上的变化必然存在收敛性,需要进行检验。本文研究的人口为静止的数据,无法体现区域的[9]田英,赵军,董建红.四川省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特人口变动,还需进-步研究人口流动、人口经济在征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03:8-12 +14.区域集聚与扩散效应。另外,空间的边界效应是[10]侯雪,张文新,胡志丁,等.基于CIS的宁夏人口经济压力空间分布研究[J].西北人口,2012,03:116 -进行空间分析的重要问题,分区的标准不一,会造120.成不同的研究结果,空间自相关形成空间关系模[11]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式还需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空间要素的相.变[J].人文地理,2005 ,01:117- 120.互关系特征。[12]秦振霞, ,李含琳,苏朝阳河南省1987 -2006年人口[参考文献]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01 :16 - 19.[1]郭斌,文雯.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13]封志明,刘晓娜.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变[J].经济地理, 2013 ,33(2):12-19.性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 ,02:3-11[2]蒲英霞,葛莹,马荣华.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14]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异分析一-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 2005 ,06: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 ,31(2):195 -200.965 -974.[15]孟斌,王劲峰,张文忠,等.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3]宋旭光,王远林.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收敛性分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 ,04:11-18.析[J].中国人口科学,005,4.54 -58.[16]张松林,张昆空间自相关局部指标Moran指数和G[4]徐鹏程,李冀,严汉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研系数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 ,03:31究现状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 34.10:248 -250.The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for Henan ProvinceLIU Zheng - bing ,ZHEN Li- xu(College of Envionment & Planning ,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Abstract: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Henan province , this paper uses the spatialconsistency index and spatial autocorelation to measure the spatial changing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anexplains the regional interaction pattems on the county and city scale. The result shows as follows: Henanprovince owns more counties which have bigger capacity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than the concentra-tion of economy, and these counties locate in the east and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The other type of countieswhich have less capacity of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than the former , and most of them locate in mid - westregion of Henan, such as ZhengZhou ,LuoYang, XuChang and so on , including their near regions. In the pre-fecture - level cities , the deviation for consistency index of Zhou kou and Zhu madian reaches the maximum,the coordinat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low, and the difference is changing fas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ex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significance of regions for the“High - High" and“Low - Low" pat-terns distribute to the Henan province widely , locate in the east and mid - west of region. These characters ofdistribution of region is compacted .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action of patterms for“High - Low”and“Low- High" are in minority, and they are quite stable.Key Words: Population; Economy ; Consistency index; Spatial auto中国煤化工fYHc N MH G编辑:D]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