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生产国内目前现状

2012-06-13 23:18:50 来源:互联网 编辑:中国煤化工网人评论

A-A+

     甲醇是我国能源化工体系中的重要产品。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甲醇进口量519万吨,产量1574万吨,表观消费量达到2092万吨。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比2009年各增加320万吨左右。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对烯烃乙烯/丙烯)等石化基础原料的需求巨大。尽管今年来炼油/乙烯裂解的一体化项目的产能大幅扩张,但烯烃及下游产品仍然需要大量进口。
甲醇制烯烃已经成为煤化工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神华包头煤制聚烯烃项目成功进入商业化运行,甲醇制烯烃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已经得到证实。除了在资源产地的煤基烯烃项目,通过外购甲醇的方式生产烯烃也成为中国企业的选择。
    专家统计,目前已经公布的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如果在2015年以前全部建成,将新增1500万吨/年的甲醇需求量。我国目前已经得到公布的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如下表所示。
研究认为,以上项目如果都得以实施,再加上沿海港口规划的其他项目,目前500-600万吨的进口量将远不能满足需求。中国的甲醇进口,对未来中东和亚洲地区甲醇供应,对国内产业格局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1. 利用海外进口甲醇,符合节能减排方向
    海外进口甲醇主要以天然气为原料,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大多位于东南沿海的港口地区也是为了能够方便地获得进口甲醇。预计到2012年,世界甲醇生产能力将超过9000万吨/年,其中中国的产能约为5000万吨/年,而中东地区的产能将达到2500万吨/年。因此,随着国外甲醇产能的增长,全球市场将有一定的能力增加对中国的进口甲醇供应。亚化咨询认为,进口甲醇本质上是进口加工后的天然气。与煤制烯烃比较,在相同产品规模的情况下,进口甲醇制烯烃的项目投资成本大幅降低,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都相对较少,符合节能减排的大趋势。
    2. 发展外购甲醇制烯烃,将缓解产能过剩局面
    由于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对甲醇的大量需求,完全依靠进口甲醇,从价格与数量上,都较难完全满足原料供应。为了减轻对进口甲醇的依赖,并提高议价能力,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采购一部分国产甲醇成为必然选择。
    亚化咨询数据显示,2010年底我国甲醇产能已经达到3800万吨,尽管产量达到1574万吨,甲醇全行业的整体开工率仍然不足50%。
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将有一定比例使用国产甲醇,这将可以缓解中国甲醇产能过剩的现状。
    3. 运输瓶颈成制约,发展甲醇管道可考虑
    国内甲醇产能充裕,但生产装置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煤炭产地,运输能力是制约国产甲醇向东部地区供应的主要瓶颈。在此情况下,建设从西到东的“甲醇大通道”或可考虑。
“甲醇大通道”曾经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根据2006年底国家发改委的《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当时计划投资50亿元,在呼伦贝尔—霍林河—阜新—锦西修建一条长1800公里,年输送甲醇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输送管线。
    此外,2008年1月,鄂尔多斯市曾组织中天合创、新奥集团、久泰能源、蒙大能源、汇能集团、伊化实业和西北能源等8家相关企业签订鄂尔多斯至京唐港二甲醚、甲醇管输项目框架投资协议。管道干线全长达1000多公里,总投资90亿元左右。目前该长输管道项目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亚化咨询认为,如果能够继续推动西北地区至东北或华北港口的长输管道项目,将有效解决甲醇的外运问题和沿海港口地区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的原料供应问题。
以鄂尔多斯为例,当地甲醇供应量巨大,已投产和拟在建的甲醇产能总计超过1000万吨。由于采用自有煤炭资源为原料,甲醇生产成本较低。从京唐港中转,再通过海运,可以便利地将甲醇输送到大连、连云港、嘉兴和宁波等港口城市。参考国外管道运营的成熟经验,甲醇长输管道可以由大型甲醇生产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参股,签订“照付不议”的长期合同,成立专门的管道公司运营。
    总的来说,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的原料解决方案应当采取进口甲醇和国产甲醇并重的策略,并长期供应协议以锁定成本和确保稳定生产。亚化咨询认为,如果能建设高效的仓储和运输体系,形成贯通西部煤化工基地与东部沿海港口的“甲醇大通道”,将解决西部煤化工产品运输问题,从而大幅提高煤化工与甲醇行业竞争力。

 

  • 0
  • 0
  • 收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微信公众号

中国煤化工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