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履行社会责任 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履行社会责任 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淮南煤矿是百年老矿,1903年开采,历史上曾是全国著名的“五大煤矿”之一,素有“华东煤都”、“动力之乡”的美誉。淮南矿区位于安徽省中北部,面积为3000平方公里。气候适宜,水资源充沛,地理位置优越。淮南煤田是我国东南部地区资源条件最好、资源量最大、最具开发潜力的一块整装煤田。2004年,被国家列为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6个煤电基地和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国家批准的总资源量285亿吨,占安徽省的74%、华东地区的50%。

2002年以来,淮南矿业集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实施“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以“一先进三保护”为特征的新型能源基地,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护生命,保护资源,保护环境,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煤电能源企业之一。几年来,企业坚持走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在发展过程中,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彰显了国企特殊地位和作用。

淮南矿业集团发展战略本质上是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合法经营,讲究诚信;二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产品,稳定就业;三是善待资源,善待环境,善待生态;四是按照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发展。这一理念创新与核心价值是,企业优先考虑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看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着眼于企业与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把企业发展目标与履行社会责任科学地加以联系,发展的每一步都注重顾及、防止和化解给社会发展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企业核心战略与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完整的、目的一致的目标体系,企业战略与建设、经营始终连贯地为社会造福,并且使追求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清晰可见,项目支撑可靠,具有操作性,从而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形成互相依存、互为支撑的关系。

一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腹地,紧邻华中。这些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旺盛。几年来,淮南矿业集团着力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保障能源供应,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在淮南召开了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竣工投产仪式,宣布它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中第一个建成的。

2002年以来,淮南矿业集团投入新井建设资金262亿元,陆续建成了张北、顾桥、顾北、丁集、潘北、望峰岗6座大型矿井,规模4600万吨。新建矿井采用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技术,达到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其中千万吨的矿井有2个,顾桥矿是新井建设中的标志性矿井。同时,还完成了6对矿井的技术改造,规模从3000万吨提高到4000万吨。通过新井建设和技术改造,淮南矿区改变了几十年来产量一直徘徊在千万吨左右的格局。

电力建设总投资85亿元,本土除了煤矸石电厂120万KW装机以外,还分别与上海电力、浙江能源合作成立了淮沪煤电公司、淮浙煤电公司,分别建设4×60万千瓦电厂和年产600万吨的煤矿。煤电双方50%出资,矿业集团以采矿权作价出资。煤电一体化田集电厂一期2×60万千瓦机组,2007年实现双投,2009年发电利用5850小时,发电量70.1亿度;与之配套的丁集煤矿,全年生产煤炭409万吨。煤电一体化凤台电厂一期2×60万千瓦机组于2008年建成。2009年总发电量66.8亿度;与之配套的顾北煤矿,全年生产煤炭482万吨。

在建设煤电基地过程中,创新煤电一体化体制,变运煤为输电,促成国家“皖电东送”战略的形成。淮南矿业集团分别与上电股份、浙能集团均股合资组建了煤电公司,电厂和配套煤矿是车间,煤电公司是法人。已建成的田集、凤台电厂,所发电量分别全部送往上海、浙江,有力地保障了华东地区的能源需求。煤电一体化符合煤电产业链的发展规律,带来了市场,带来了技术和管理,打破了行业壁垒。淮南煤电一体化独特优势体现在:无缺煤之忧,无市场之忧,无铁路运力之忧,无煤电行业壁垒之忧。煤电双方构成利益共同体,对两个行业健康发展有利,对政府宏观调控有利,对地区能源稳定安全供应有利。目前淮南煤电一体化模式已进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成为“皖电东送”的主要电源点。

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耗能大,同时又是严重缺煤、缺电地区,是煤炭、电力大量调入地区。2009年,淮南矿业集团供应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煤炭4900万吨,两个煤电一体化电厂直供上海、浙江两地电量137亿度。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煤炭供应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520万吨,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保障省内电煤供应。在每年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时期,淮南矿业集团加强调运,不计利益得失,确保电煤供应。特别在2008年冰冻雪灾及迎峰度夏、2009年迎峰度冬期间,大幅度超合同供应省内电煤,确保电厂不停机。目前,淮南矿业集团供应安徽省内电煤是省内四大煤矿供应总量的70%,省内电煤与非电煤价差很大,仅供省电煤每年牺牲利益达30亿元左右,充分体现国企的讲政治、顾大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

企业的发展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仅带来税收的增长,还促进了就业。2001年企业上缴税费3.6亿元,占淮南市全市财政收入15亿元的24%,2009年为45亿元,占全市73亿元的61%。近年来,企业招聘职工子女就业3716人,招聘下岗职工11632人,招用其他各类用工6.4万人,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1.2万个。

二 珍惜职工生命

煤炭行业的高危性提出了对安全的高要求。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是煤炭企业最高的社会责任。淮南矿业集团始终以对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护职工生命安全。

淮南煤矿历史上是瓦斯事故重灾区。曾经一度,淮南煤矿20多年瓦斯爆炸事故不断,企业深感瓦斯不治、矿无宁日,确立了“可保尽保,应抽尽抽”、“只有不到位的钻孔,没有卸不掉压的瓦斯”、“瓦斯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等20条瓦斯治理理念,追求一流的技术、装备、管理、队伍和作风,将安全与生产的矛盾统一于先进生产力。瓦斯治理坚持高投入,高素质,强技术,严管理,重利用。8年来,安全投入109亿元,其中瓦斯治理70亿元,而2008年和2009年瓦斯治理就投入44亿元。科研投入26亿元。引进大学毕业生3500人,其中80%以上为煤矿主体专业,引进高职、中专、技校生1.2万人。保护层开采从2003年开始,当年完成36万平方米,2009年上升到253万平方米。抽采钻孔2001年46万米,2009年上升到315万米。抽采量2001年为7133万立方米,2009年上升到3.2亿立方米。抽采率2001年为24%,2009年上升到53%。综采单产也上升了4倍。经过多年努力,8年来杜绝了瓦斯爆炸事故,百万吨死亡率由当时的4.01下降到0.2左右,下降近20倍。淮南从瓦斯事故重灾区成为全行业治理瓦斯的典范。

2005年,国务院在淮南召开了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现场会,推广了淮南煤矿瓦斯治理等20种理念、50条管理经验和50项技术。其中不少被国家采纳,上升为行业标准、规范。此外,企业还率先争取安徽省批准,吨煤成本中提取安全治理基金,后来又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将这一政策推广到全行业,标准提高到33~50元。

淮南煤矿瓦斯治理受到了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中,淮南矿业集团注重安全投入、保障矿工生命、实现安全发展,位居2009年全国煤炭企业100强第三名。

淮南矿业集团积极探索,推进技术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服务于行业。在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复杂地质条件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安全高效开采。矿区瓦斯治理技术、地压治理技术、地温治理技术、“三下”采煤技术、特殊地质条件下深井建设技术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技术创新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回收率。2009年,矿井回采率达到73%,采区为85%,工作面为96%,国土资源部认定为全国先进水平,其中矿井回采率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0个百分点。

“三下”(水体下、铁路下、建筑物下)采煤技术,解放了大量呆滞煤量,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广泛推广应用,并编入煤炭高校教材和煤矿规程。淮河及其水系下采煤,累计解放呆滞煤炭1.3亿吨,安全开采煤炭9000多万吨,开创了世界大江大河及其堤坝下安全开采的先例。铁路下采煤,井下正常开采,地面机车正常运行,累计解放压煤量1000万吨。灰岩水上解放压煤量2200多万吨。潘谢矿区工厂煤柱优化设计,减少保护煤柱压煤量近2亿吨。

2005年,国家批准在淮南建设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是唯一以企业为平台的瓦斯治理国家工程中心。中心依托淮南矿业集团,开展重点技术攻关,以“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52项,国家授权专利71项,及时被国家推广到全行业。与此同时,企业还承担了中国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和管理培训任务。四年来,为全行业培训人员6000多名。2007年,成立了技术服务公司,抽调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国内30家大型煤炭企业,开展瓦斯治理技术咨询、技术方案设计、论证评估、技术委托管理、培训等技术服务。把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探索和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推向全行业,服务于全行业,这是淮南煤矿对行业、对社会作出的最大贡献。

从2007年起,国家每年召开一次中国(淮南)煤炭技术国际会议,成为国内外煤矿技术特别是瓦斯治理利用技术高层次交流平台。企业与日本能源中心、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德国鲁尔集团等世界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进行了长期广泛的交流合作。

三 建设绿色生态矿区

淮南矿业集团从企业、区域、社会多层面着眼,全局性、开放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坚持以“大循环、大环境”的思路,在矿区内部形成“小循环、小环境”,对“三废一沉”(废水、废气、废渣和采煤沉陷地)进行综合治理与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区域山川河流治理、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旧城棚户区改造、沉陷拆迁建镇、蓄洪与水源工程(淮河平原水库)等大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循环经济项目先后投入49亿元。现有瓦斯利用发电装机2.3万千瓦,瓦斯民用5万户。煤的热电气焦油多联产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75吨循环流化床已成功出油。矿井水综合利用率,2002年前不足40%,2009年提高到73%。历史上矿区矸石存量近4000万吨,已消化利用一半以上。新建矿井矸石综合利用率95%以上。

率先在全行业修复资源枯竭矿区的生态环境,对22平方公里“城市荒地”进行整治,建成以“山、水、林、居”为特征的煤矿最佳人居环境,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目前,已完成生态修复10.4平方公里,水库生态区、山林生态区、湿地生态区基本完工。

参与治淮,企业提出将淮河中段洼地治理与采煤沉陷治理统筹起来,因势利导,留住淡水,造福社会,建设具有减洪、除涝、灌溉、饮水、生态等功能的淮河潘谢矿区蓄洪与水源工程,规划到2030年库容达13亿立方米,2050年达到约30亿立方米。目前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煤矿塌陷区关系稳定和民生,是矿区难题,也是社会问题。从2003年开始,企业和地方政府统筹,把采煤沉陷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三合一”,在不压煤的地方统一规划建设新村镇,压煤村庄提前搬迁,一次性城镇化。新村镇建设资金企业、政府、农民共担,企业抬大头。农民从自然村搬到新村镇,过上了城镇化生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收入。政府有搬迁补偿资金可以节省新农村建设成本,节约50%的土地。企业保证了生产能力的发挥。目前已经成功建成迪沟镇示范点,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和全国十佳小城镇。沉陷区搬迁已入住5316户1.8万人,城镇化水平由以前的26%提升到50.9%。搬迁安置节约用地1600余亩,节约52%。2007年,国家发改委在淮南召开了和谐矿区建设座谈会,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在全国大力推广的非常好的经验”。

四 建设和谐矿区

平衡矿区各类利益矛盾,解决的根本方法靠建立利益调节机制,特殊时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让广大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造福企业建设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对辅业改制单位给予市场支持,对历史形成的棚户区大规模改造,济弱助残,建设和谐矿区,造福一方。

企业在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对职工工资进行阶段补偿性增加,让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职工收入2001年为9717元,2009年突破6万元,增加了6倍。分配注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动态平衡收入差距,体现和谐分配关系。同时,规范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2009年职工住房公积金人均账户余额5.1万元,企业年金人均账户余额1.76万元。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向职工、向政府、向社会作出了“五个承诺”,即企业不裁员、职工不减薪、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秩序不紊乱、煤电项目建设进度不放慢、原定的第二轮发展目标不放弃。两年来,企业兑现了“五个承诺”,这是关键时期对职工、对企业、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体现。

煤矿棚户区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淮南矿区历史上有棚户7.3万户,24万人。从2003年起,企业规划用10年时间,新建850万平方米住房,拆迁安置7.36万户。到2008年底已经完成一期工程500万平方米,建成33个小区,2000栋楼,回迁安置4.5万户,企业共补贴20亿元。二期工程400万平方米,2009年已开工200万平方米,2010年拟开工200万平方米,到2011年彻底解决矿区棚户问题。淮南矿业集团是行业棚户区改造起步最早、投入最多、成果最大、职工得实惠最多的一个企业。使几代矿工告别了煤矿棚户区,矿区城市形象面貌焕然一新。

关爱弱势群体。自2004年开始,企业按月对退休职工、下岗职工、伤残职工、伤病亡遗属约10万人发放救济金,每年约1.5亿元。对6.8万退休人员,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建立大病生活困难救助基金,每年救助1000余人约500万元。“两节”期间为困难群体发放慰问金,年支出约1600万元。对特困职工子女12300人,年均发放助学金550万元;对伤病亡职工子女年满18周岁仍在校就读的,困难补助到完成学业;对伤病亡职工残疾子女年满18周岁无就业能力的,继续享受抚恤金。

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单位分离后,企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除国家规定的资产资金足额划拨到位外,先后补贴资金26.97亿元,并在市场、发展项目等方面给予后续支持。这是企业的历史责任,更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支持。2009年分离改制单位销售收入65亿元,上缴税费3.8亿元。

始终坚持诚信为本,即使在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也坚持做到税费、银行利息、铁路运费、电费不拖欠。不论市场如何变化,注重煤炭质量从不放松,信守合同,与一批用煤大户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五 着力打造千亿元产值企业

未来几年,企业继续坚持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严格按照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千亿元规模、形成以煤电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业。成为安徽省、华东地区乃至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电能源企业。充分发挥国家级煤电基地的优势,抓住国家加快“皖电东送”工程建设的机遇,顺势而为,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十二五”后期,企业保供华东地区煤炭将超过1亿吨。其中,供应省内电煤量将达到5800万吨,比“十一五”末净增3000万吨。抓住“皖电东送”国家特高压电网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大煤电一体化电源点建设,有力保障皖、沪、浙等华东区域的电力供应。

积极参与皖江示范区建设,主要提供以能源支撑为主的服务。目前,煤电一体化项目已经列入皖江城市带发展规划。此外,芜湖港直接为皖江开发服务,待芜湖港国家级煤炭战略储运基地建成投产后,利用这个平台,引入西部资源,为安徽省乃至华东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以芜湖为核心的皖江现代物流产业带。

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于行业。在瓦斯治理、地温治理、地压治理、“三下”采煤、深井建设技术等方面继续创新,坚持走在行业前列。积极参与“十二五”国家瓦斯治理实施方案和瓦斯治理质量标准化标准的制定,积极参与全国重点矿区6个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建设,开展瓦斯治理技术评估,进行技术培训,提供瓦斯治理重大工程服务,研发和制造瓦斯专用装备。在煤矿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走出新路子,破解难题,为行业出技术、出标准、出人才。

积极实施和谐资本运作战略。淮南矿业集团的金融资本运作不靠投机,不急功近利,不简单寻求财务投资收益,而是着眼于形成煤、电、资本三大产业,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最终形成对企业发展有利、对合作方有利、对社会有贡献的和谐金融资本运作的格局。

国有大型煤矿在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国家需出台相应的政策,充分发挥国企的优势和作用。在矿权的配置方面应优先考虑管理和技术先进的煤炭企业。提高煤炭行业准入标准,如煤矿的安全技术标准、资源回收率标准、生态环境修复标准等,使经营煤矿的主体向安全技术水平强、资源回收率高、生态修复标准化程度优势足的大型煤炭企业倾斜。优先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出台有关鼓励政策。降低煤炭企业税负,为行业减轻税费负担。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