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鄂尔多斯市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思路

鄂尔多斯市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思路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比邻晋陕宁三省区,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全市8.7万平方公里面积中约70%含煤,现有探明储量1496亿吨,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6,内蒙古自治区的3/5。从2003年开始,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已连续4年蝉联全国地级市第一。2006年,全市共生产煤炭1.76亿吨,同比增长17%,约占内蒙古自治区产量的2/3,全国产量的8%。

一 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鄂尔多斯市的母体产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鄂尔多斯煤炭工业一直是大而不强,呈现出“多、散、小、乱、差、低”的特点。“多”是指地方煤矿数量多,最多的时候曾达到1900多座,经过多次关井压产,到2004年仍有552座之多;“散”是指布局分散,遍地开花,沟壑峁梁中到处都有小煤矿的踪迹;“小”是指煤矿的规模小,一般地方煤矿的设计能力都在10万吨左右,3万~5万吨的也不在少数,30万吨左右的就算规模较大了;“乱”是指矿业开发秩序混乱,乱采滥挖、超层越界、“吃肥丢瘦”等现象十分严重;“差”是指煤矿的机械化装备水平差,安全生产条件差,所有地方煤矿都采用落后的房柱式开采方式,平均回采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安全保障水平也极为落后;“低”是指产业层次低,以原煤输出为主,就地转化增值极少。

针对这种情况,从2004年开始,鄂尔多斯市根据国家关于煤矿整顿关闭的基本导向,超前谋划、自加压力、自我革命,全面打响了煤矿整顿关闭、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三年攻坚战”。通过两年多的扎实工作,全市煤炭工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体现为“六个上台阶”。

一是产业层次上了新台阶。通过实施3年攻坚战,以整顿关闭、整合技改为主要手段,全市地方煤矿数量由2004年的552座减少到目前的276座,机械化水平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65%以上,单井平均生产能力由原来的不足10万吨/年提高到51万吨/年。技改完成后,地方煤矿全部实现正规化开采,采区回采率达到75%以上,矿井总回收率达到60%以上。世界最先进的井工矿井—神华补连塔煤矿、神华上湾煤矿,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神华黑岱沟露天矿等可说是鄂尔多斯煤炭工业发展中最闪亮的“明珠”。其中补连塔煤矿产能为1200万吨,井下工人仅270多人,汇集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井工开采技术。

二是生产集中度上了新台阶。地方煤矿采煤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壁式采煤工艺全面代替了房柱式采煤工艺,在动用相同地质储量的情况下,产能提升了1倍以上,劳动功效由原来不足2.5吨/工·日提升到15吨/工·日。煤炭生产集中度迅速提高,21户重点企业的产量占全市地方煤炭产量的70%,伊泰、汇能等地方企业的部分单井生产能力已达300万吨/年以上。全市煤产量由2000年1008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6亿吨,预计2007年将达到2.1亿吨。

三是就地转化增值上了新台阶。近年来,鄂尔多斯以建设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核心,突出抓好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随着神华103万吨煤制油、中天合创300万吨二甲醚、山东久泰100万吨甲醇、50万吨二甲醚、亿利PVC项目等重点工程的快速推进,全市煤炭就地转化率大幅度提高。预计到2010年,全市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达到25%左右,能源重化工产品产量将达1000万吨以上,实现增加值超过300亿元,实现税收80亿元以上。

四是安全生产上了新台阶。重拳出击,重点治乱,全面加强了对地方煤矿的安全监管,健全了规章制度,规范了安全管理,落实了安全责任,增加了安全投入。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1998年的10降至2007年上半年的0.03,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五是综合管理上了新台阶。鄂尔多斯市在煤炭行业及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全市现有煤炭管理人员2000多人,并专门组建了煤警大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煤产品凭票销售制度、煤矿巡查制度、领导入井检查制度、专家定期会诊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将行业管理、安全监督、销售市场管理纳为一体化管理体系。强化煤炭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工作,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强煤矿企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支撑条件。

六是煤炭运输体系上了新台阶。随着国家能源基地战略西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了突破性进展,使煤炭配套运输形成了一个完善、便捷、科学的现代化体系。现全市共有铁路5条,其中纵向2条,横向2条,工业园区专用线1条,铁路营运里程328.3公里;在建的有东乌铁路、酸刺沟煤矿铁路专用线,建设里程332.9公里;建成后运力将增加1倍多。公路方面已形成了以东胜为中心,以109、210国道和5条自治区干线为骨架,以各旗乡公路为支线的公路交通网。

煤炭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鄂尔多斯的经济社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对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来讲,主要有4个方面的巨大效益。

1.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煤炭是鄂尔多斯的主要基础产业。2006年,煤炭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23%,对财政的贡献率达50%以上,全市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50万。煤炭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鄂尔多斯经济起飞的主引擎之一。1990年,鄂尔多斯市(当时为伊克昭盟)GDP仅14.8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8亿元;到2006年,全市GDP已达800亿元,财政收入达145.9亿元,分别增长了52.8倍和113倍。鄂尔多斯在短短十几年内,由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西部最为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三驾马车”和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煤炭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2.为当地民生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过去,鄂尔多斯100多万人民基本上都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看天吃饭”的贫穷日子。199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0元,在内蒙古自治区处于靠后位置。随着煤炭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全市各族人民的民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0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308元,分别较1990年增长了11.6倍和7.8倍。另一方面,煤炭产业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财政收入的年递增率达34.4%。“有钱好办事”,鄂尔多斯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实现了农村牧区适龄儿童上学“两免一补”,2006年全市又为全市20多万农牧户每户免费提供了4吨取暖用煤,城市居民的收入也节节攀升,“鄂尔多斯人”成为一个值得骄傲的称呼。

3.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鄂尔多斯通过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等能源重化工产业,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国内第一个煤直接液化项目——神华集团104万吨煤制油项目正在鄂尔多斯市紧锣密鼓地抓紧建设,预计将于2008年建成投产;世界第一个煤间接液化项目—伊泰集团一期16万吨煤液化项目也已经开工建设,鄂尔多斯市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项目的地区;亿利一期40万吨PVC项目已经建成投产;久泰100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中天合创(由中石化、中煤等五大集团共同投资组建)30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快速推进。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有了质的提高。

4.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鄂尔多斯作为我国煤炭资源最为富集且战略位置居中的地区,2006年提供了占全国总量8%的煤炭产量,已经历史地承担起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职责。

二 鄂尔多斯煤炭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未来数年是全球能源重化工产业重新洗牌的重要阶段,是鄂尔多斯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攻坚时期,也是鄂尔多斯煤炭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鄂尔多斯煤炭产业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能否很好地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实现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全面腾飞,至关重要。综合分析国家煤炭产业发展形势和鄂尔多斯特定的自身条件,未来几年内,鄂尔多斯煤炭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以推进多元化为突破,以推进集团化为依托,以推进一体化为手段,以推进节约化为关键,实现煤炭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煤炭产量要达到2.7亿吨,采掘机械化程度不低于75%,采区回采率达到75%,淘汰落后产能3000万吨,120万吨/年以上技术改造矿井的原煤入洗率达到80%以上,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

以推进“四化”为轴心发展煤炭产业,是基于煤炭产业发展基本原则和鄂尔多斯特定自身条件做出的科学判断。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煤炭产业属基础产业,处于经济发展链条的初端,受下游产业的影响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从地区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的过度集中也易造成产业门类单一、抗风险能力减弱和经济结构失衡。煤炭作为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支撑和基础产业,多元化是必然的选择。煤炭产业多元化,主要还是要提高就地转化增值率。要进一步推进煤电、煤化工等下游转化产业的发展,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引导产业内部纵向分开和横向协作,积极构筑煤气化、煤电化、煤焦化、煤液化四大产业板块,积极推进甲醇、二甲醚、醋酸、PVC等产品尽快形成规模。到2010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2.7亿吨时,能源重化工产品规模要达到1000万吨以上,火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煤炭就地转化量要达到9000万吨以上。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产业发展的集团化。煤炭工业是规模效益非常明显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和发展大公司、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化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煤炭产业抗风险能力,提高煤炭转化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组建的企业集团要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作用,通过兼并联合等推动产业重组,提高规模效益。也可以跨行业、跨地区实现煤电联产、煤电高载能、煤焦化、超纯煤等企业的联合,提高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鼓励各类煤炭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大的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建立1个亿吨级、2个5000万吨级、3个3000万吨级煤炭集团;到2010年全市煤炭总产量达到2.7亿吨左右。

三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要对资源开发、就地转化、外运物流、市场衔接等进行统筹考虑,使之形成一个相互适应、相互推动的一体化体系。要特别加强铁路外运通道和煤化工产业外送管道的建设。要推进煤炭加工项目建设和矿井建设的一体化实施,从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产业发展的节约化。节约化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即不断提高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水平。通过提高煤矿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实施残留煤柱回收,提高资源回采率;通过延长产业链,构筑循环经济体系,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增强产业关联度,促进企业集聚发展、集约增长、集成配套,推动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通过治理采区沉陷、水位下降、环境污染和恢复地貌、绿化地表,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围绕推进“四化”,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关键工作。

1.建立健全煤炭物流交易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融汇社会资本组建国家或自治区级的煤炭交易中心,在康巴什新区建设一座集煤炭交易、信息交流、金融服务、质量检验、电子结算等于一体的大型煤炭交易中心,为煤矿企业、经营企业、运输企业、煤焦企业、煤炭用户搭建一个统一、开放、透明、公正的交易平台,实现中心交易、园区交割、集中配送、回货组织等,逐步建成我国西部最大的煤炭期货交易市场。并紧紧围绕“依托市场、建立平台、实施两路配送”的运行模式,组建煤炭运销集团,投资建设准旗前房子、伊旗札萨克、达旗草原村、鄂旗卧龙岗4个煤炭物流园区和准旗樊家渠、达旗吉格斯太、伊旗纳林陶亥、东胜区铜匠川、杭锦旗锡尼镇、鄂前旗敖勒召其镇、乌审旗嘎鲁图镇7个煤炭经营市场园区,并实现入园企业和入园煤炭产品统一仓储、统一加工、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统一合同、统一票据、统一质检,合格出园、品牌营销、连锁配送。

2.进一步完善煤炭产业服务体系

完善服务体系是保障煤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保证。要积极引进煤炭机械设备加工制造企业,建立设备维修中心和配送中心,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加强与煤炭科研院所的对接,开展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全面完善煤炭行业服务体系。

3.大规模推广露天开采

露天开采较井工开采有如下优点:一是有利于资源回收,回采率在90%以上;二是安全系数高;三是工人劳动条件好,强度低;四是可改善地质环境。目前,国外浅层煤90%以上采用露天方式开采。在推广露天开采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要分期分批严格按设计方案实施,坚决避免到处开口、乱采滥挖,同时要做好采后的回填复垦和植被恢复。

4.全面推广煤柱回收技术

煤柱回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大大提高井工开采煤田的煤炭资源回收率,据测算煤炭回收率可提高到84%,残留煤柱的回收率达到79%左右,使矿井服务年限大大延长,既节约资源又显著增效,还可以解决因顶板大面积垮落引发的地质灾害,解决直接影响地面安全和地下生产的煤层自然火问题,意义重大。目前伊泰集团经过对残留煤柱回收技术进行多年的重点攻关,已取得重要的技术成果,这是全市乃至全国煤炭工业开采技术重大突破,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要在全市范围内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增产增益多赢。

5.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

根据鄂尔多斯煤炭资源赋存特点,着力解决浅层地压、高厚煤层和急倾斜煤层开采等技术难题。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高煤炭产品科技含量,积极采用和推广高新技术。从鄂尔多斯实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广泛采用高新技术装备,加快大型矿井的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型煤矿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机械化开采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

6.继续加强行业管理

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煤炭行业管理制度,加强煤炭行业宏观管理,对煤炭生产、经营、洗配、运销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一是实行煤炭生产总量调控、煤炭产品凭准销票证运销制度,依需定产、产需平衡。二是改革完善煤炭运销体系,组建煤炭运销集团,统一办理煤炭产品外销业务。三是在各出市通道和煤炭发运站设立煤管路站,监督检查煤炭产品的洗选配,逐步杜绝原煤直接外销。四是新增的铁路运力计划由煤炭运销集团统一安排,新增的重载公路、运煤铁路建设优先安排煤炭运销集团融资建设。五是新建矿井必须根据优化设计和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核准(审批)的煤矿建设规模进行初步设计,并有节能减排专题篇章和煤炭就地转化配套项目,作为开工建设和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与主体工程同时审批、同时建设、同时竣工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7.突出抓好安全生产

一是加强煤矿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完善各种安全设施,加大全员培训力度,切实解决好地方一些煤矿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不严格、安全设施不配套、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技能缺乏等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扎实努力,要使煤矿安全管理基础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二是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巩固、扩大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成果,形成日常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完善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监管监察、国土资源、劳动保障、公安、工会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煤炭产量监测系统和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建设及配套工程建设,真正实现在线监控,发挥作用。加强煤矿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三是深入开展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十二字瓦斯治理方针,强化措施,加大监督监察力度,尽快实现市级瓦斯监控联网建设。四是加大安全投入。要加大安全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广和使用“一通三防”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不断提升安全技术装备水平。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