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发展 > 国际油价变动如何影响通货膨胀

国际油价变动如何影响通货膨胀

时间:2020-04-04 来源:网络 浏览:

国际油价变动如何影响通货膨胀?这是各国货币政策当局和金融市场投资者都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研究发现,国际油价对我国通胀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2000年之前影响不显著,之后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其中2008年之前和之后我国CPI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季节弹性分别稳定在0.01和0.019左右,即国际油价10%的变动会引起我国当季CPI同向变动约0.1个百分点和约0.19个百分点。另外,不同类型结构性冲击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有所差异。相比于石油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石油个体需求冲击对我国一般物价的影响更为持续。前者的影响仅在2个季度内显著,而后两者的影响则持续5~6个季度。

国际市场定价和价格波动剧烈是石油价格的两个典型的特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大涨大跌:国际油价[1]先从20美元/桶持续攀升到2008年7月金融危机前的最高点137美元/桶;金融危机后骤降到40美元/桶;此后又迅速反弹并在2011年到2014年6月维持在110美元/桶上下;从2014年6月开始又大幅下跌,最低曾跌破30美元/桶(见图3.15)。作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材料,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于一个国家国内的一般物价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图3.15 石油价格与中国CPI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石油对外依存度在过去20年间不断提高,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60%[2],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变动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几轮石油价格周期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更是引起了市场参与者、经济学研究者、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以及更广泛舆论的高度关注。

但是,石油价格对一般物价水平的传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石油价格变动对一国物价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会直接对国内成品油以及其他石油提炼物的价格产生影响,如汽油、柴油、润滑油、沥青等。其中,居主体地位的是成品油。这是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国内物价的第一个环节。应当说,直接效应的影响是比较直观的,且相对容易测算。例如,假设成品油在我国CPI中的权重是0.5%,这意味着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或下跌)10%且1∶1地传导至国内成品油价格,那么直接效应会造成我国CPI上涨(或下跌)0.05个百分点。当然,在现实中,由于我国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国际石油价格向成品油价格的传导并非是1∶1的。即便在完全市场化的国家,由于市场微观结构的作用,传导也不一定完全是1∶1的。

间接效应是指国际石油价格变动通过影响成品油价格和化工产品价格进而传导至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例如,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会影响汽油价格从而导致交通运输服务的价格变动,或影响化肥价格从而引起农产品价格变动。而交通运输服务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又会进一步传导至食品饮料、纺织等制造业产品等。同时,这些物价水平的变化还有可能进一步引起名义工资的调整,进而形成物价与工资之间的双向循环。间接效应是一个复杂的多向传导系统,难以进行直观的直接测算,需要借助投入产出表或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加以量化研究。

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于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不仅是宏观经济学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具有明确的现实和政策借鉴意义。

一方面,对于居民和家庭而言,通货膨胀是影响其福利水平的重要经济变量;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而言,通货膨胀会直接影响其面临的实际利率,影响投融资收益和成本。

另一方面,对于中央银行等宏观调控政策制定者而言,通货膨胀也是其需要密切关注的变量。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将稳定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或核心目标之一。可以说,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与国内通货膨胀的关系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特别对于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大国开放经济体而言尤其如此,在国际油价周期性涨跌幅度较大的时期尤其如此。

那么,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如何呢?我们基于一个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3],采用1992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考察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一般物价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我国CPI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当期弹性为0.0137,长期弹性约为0.0926。也就是说,如果国际油价变动10%,会引起我国当季CPI同向变动0.137个百分点,对于我国CPI的长期影响约为0.9个百分点。

不过,上述回归结果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在此期间受我国成品油价格定价机制改革这一特殊制度背景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导作用很可能发生了变化。

其中,1998年6月的成品油价格改革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变革。1998年6月之前,我国的石油价格是完全由政府管制的,基本上很少调整。但随着国内石油消耗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在1992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旧的机制越来越难以维系。1998年6月3日,国家计委出台《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原油及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启。

根据该方案,国内原油价格参照新加坡市场相近品质的参照油种的价格确定,每月调整一次。汽油、柴油零售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指导价的基本原则是“当新加坡市场汽油、柴油交易价格累计变动幅度超过5%时,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调整汽油、柴油零售中准价格”。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集团公司在上下5%的幅度内制定具体零售价格,但调价间隔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两个月。从图3.15也能较为直观地看出在此次改革前后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CPI的走势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之后,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几经调整,但整体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进行的,国内物价与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之间的关联不断增强。

1998年的成品油价格改革这一制度变化是否对油价的通胀传导机制具有统计性影响呢?我们通过“邹氏断点检验”对此进行了量化分析。断点检验结果显示,国际油价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在1998年2~3季度的确存在一个断点。

于是,我们以1998年2~3季度为断点,对断点前后的两个子区间样本进行分别回归。结果显示,在前一个子样本区间内,国际油价变动对我国CPI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两条曲线走势图给出的直观感受是相符合的;而在后一个样本区间内,影响的敏感性显著增强,国际油价变动10%会造成我国当季CPI同向变动0.238个百分点,长期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

我们进一步将上述基准模型拓展为时变系数回归模型,通过状态空间方法来考察1998年6月成品油价格改革之后我国物价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弹性随时间的变化[4],得出了大抵类似的结果:国际石油价格对我国CPI的影响在2000年之前并不稳定,同时在统计上也不显著。2000年之后,国际油价对CPI的影响呈明显上升态势。从2003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CPI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当季弹性稳定在0.01左右。也就是说,国际油价10%的变动会引起我国当季CPI同向变动约0.1个百分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CPI的国际石油价格当季弹性进一步增强,此后稳定在0.019左右,即国际油价10%的变动会引起我国当季CPI同向变动约0.19个百分点。

除了制度性原因之外,能源使用强度的提高也是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一般物价的影响呈增强趋势的原因。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经济在过去20多年间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能源强度包括石油消耗强度是在持续提高的。而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整体经济的能源强度开始下降。

大量研究证实,石油价格变动对发达国家一般物价的影响出现弱化是一个普遍现象。例如,Blanchard和Galí(2007)[5]就发现,石油价格冲击对美国CPI的影响在1983年之后显著弱于1983年之前,后一个时期相对于前一个时期石油价格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幅度下降了超过一半。以其他发达国家为样本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6]。Chen(2009)[7]通过对19个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国际石油价格对各国通货膨胀的传导影响整体上是减弱的。19个国家中只有瑞士的传导系数在上升,其余国家都在下降,平均传导系数下降了69.77%。

追根溯源:油价变动的冲击类型

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可能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例如,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动荡和OPEC的内部协议一般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的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而2002~2007年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则是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处于景气周期下的旺盛需求。再如,2008年国际油价的暴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2014年下半年油价的大幅下跌则是在周期性产能过剩、结构性技术冲击以及美元币值相对变化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不同因素对于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进而不同类型石油价格变动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别。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将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结构性地分解为三种冲击——“石油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石油个体需求冲击”。

在不同的时期,石油价格变动的主要冲击来源可能是不同的。总需求冲击和石油个体需求冲击是1978~1979年国际石油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尽管在此期间发生了“伊朗革命”,但从全球来看,石油供给冲击强度较小。1980年的“两伊战争”则引发了较大强度的石油供给冲击,这对石油价格产生了向上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总需求冲击和石油个体需求冲击对石油价格存在持续性的显著影响,相比而言,石油供给冲击的影响较小,且在统计上不显著。具体而言,石油供给冲击的正向冲击在2个季度内对于我国CPI会产生负向影响,在此之后影响不再显著。而总需求冲击和石油个体需求冲击对我国CPI的正向影响则更为持久,前者的影响在6个季度内显著,后者的影响在5个季度内显著。

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影响之所以不同,与石油市场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有关。石油的短期总供给一般而言缺乏弹性,这意味着需求突然上升带来的冲击很难被供给增加削弱。反过来则不一样,供给突然上升总可以被随后的需求变动削弱,从而使得价格上升不那么剧烈。于是,石油供给冲击的影响在持久性上往往弱于需求冲击的影响。

那么,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供给冲击为什么会导致高通胀呢?事实上,这很可能是一个误解。已有大量经济学实证研究表明,整体上短缺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才是20世纪70年代“滞胀”发生的原因。石油禁运顶多只起了导火索或者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非问题的根源。例如,Barsky和Kilian在其2001年的论文[8]中就直接指出,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并不是石油供给冲击导致的,而是一个货币现象——如果美联储和其他OECD国家央行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没有采取货币扩张政策的话,那么滞胀本可以避免。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