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大洋洲自然资源开发领域的投资
中国经济的增长,以及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使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增。谚语中的中国“巨龙”,需要给养。
一些太平洋岛国正协助供给中国,并从中国包括经济援助和贷款等的投资中受益。对于那些国家来说,中国是一条仁慈的龙。然而,也有一些国家心存疑虑:中国慷慨的背后,是否另有所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多方努力,中国已经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了可靠的自然资源供应,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这导致中国资源开发方面的对外投资增长迅猛,尤其是对非洲、拉丁美洲、中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如今的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
这些投资主要来源于中国的部分国有企业。它们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优先获取了中央的金融和外交政策支持,作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致力于获取资源和市场。这种外交政策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被评论家们解释为中国的“能源外交”。
一些西方国家认为,这种现象对现存的由美国及其盟友领导的全球秩序是一种威胁。关于这一点,正如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席艾兰·博曼(Ilan Berman)于2015年3月在讨论中国在拉丁美洲的投资时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所看到的绝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其中暗含着政治和战略的动机。”
中国学者赵宏图发现:“中国有时会被指责是通过‘战略途径’而非‘市场途径’获取资源,脱离市场,而以国家为主导,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源和资源。”
中国在资源开发上的投资增加,确实为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其所需的经济收入以及除了西方之外的另一个选择。中国投资的吸引力还在于其往往伴随着不附加先决条件的援助和贷款,而西方国家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向岛国提供类似资金的时候,均附有比较严苛的条件。
正如2015年3月,肯尼亚驻联合国大使马查里亚·卡马(Macharia Kama)在《康奈尔国际法杂志》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对中国在非洲日益增长的经济参与的担忧被夸大了,并且“非洲欢迎中国提供的机会。中国不仅寻求原材料,也将资金投到制造业、基础设施和建筑业等产业中。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已经进入非洲,并在这片大地上创造了巨大的革新力量”。
目前,中国在大洋洲的资源开发投资,无论是与其他国家在该地区的投资,或是中国在其他地区的相关投资相比,仍然是少数。然而,因为需求的增长及科技创新带来的利好(例如资源开采成本的降低、海床矿业等项目获得了经济上的可行性等),中国在大洋洲的资源开发投资正在并且注定将持续增长。
中国学者喻常森指出,2003~2012年的十年间,中国对大洋洲岛国的直接投资,累计价值为6.892亿美元。其中,主要对象是巴布亚新几内亚(3.13亿美元),其次是萨摩亚(2.52亿美元)和斐济(1.11亿美元)。2012年,中国对大洋洲岛国的直接投资为1.481亿美元,而10年前的2003年只有42万美元。
这将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以及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为大洋洲自然资源开发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最终将对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关系产生影响。
一 矿业
在矿业领域,中国将资金主要投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斐济。它们也是中国在该地区两个最强大的外交盟友以及该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国有企业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冶集团,MCC)在马当省拥有并经营着价值15亿美元的拉姆镍矿和钴镍合金矿。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大洋洲最大的矿业投资。
由于该公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太稳定,中冶集团的拉姆镍矿项目开始并不顺利。矛盾源于糟糕的劳动条件和对水下尾矿处理造成周边海域污染的担心。
中国也是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买家。2009年12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旗下子公司联合石化(亚洲)有限公司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液化天然气项目的经营者埃克森美孚旗下子公司埃索高地有限公司签署了一项长期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中石化将在20年内每年从埃索高地运营的巴新液化天然气项目进口200万吨液化天然气,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将供应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中石化液化天然气储存站。
山东信发集团在斐济的瓦努阿岛拥有20年的土地租赁合约,可以在当地进行铝土矿开采。这是一个地表采矿项目。20年的租赁时间包括了初始两年开采3~5米的表土进行建设和准备投产及开采结束后的矿区修复时间。2015年2月19日,《斐济时报》预测,2015年斐济将从该矿区40万吨铝土矿的出口中获得1600万美元的收入。山东信发集团公司已经在Bua省附近的Lekutu地区租赁了第二个矿区,并已开始同来自Dreket的Nabiti村的土地所有者进行商讨。
除了瓦努阿岛的铝土矿,另一家中国公司中润资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持有英国瓦图科拉金矿公司(Vatukoula Gold Mine Ltd)66%的股份。而瓦图科拉金矿是斐济最古老的矿区,矿山原先的所有者为帝王金矿公司(Emperor Gold Mines Ltd)。
然而,中国的矿业公司却遭遇了大量的负面宣传,尤其是环境污染、劳动条件极为恶劣以及中国公司与中国劳工之间的排他性雇佣关系等。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宣称的“不干涉”东道国内部事务的政策,也被指是对治理不善和国家内部冲突等问题置若罔闻。
然而,新西兰学者Glenn Banks认为,并不是只有中国公司表现不好。“矿业的历史,特别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充斥着关于西方企业的劣迹斑斑的故事。”他还提到:“近来有关中国作为一个资源猎人,在世界舞台重新崛起的夸大、恐惧和种族歧视,基本上可能没有根据。也就是说,当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他还说,中国公司正在改变,而且,“有证据表明,拉姆镍矿作为一个矿业公司,已经根据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情做出了适应性调整”。
巴布亚新几内亚学者Patrick Matbob则批评巴新政府“已经丧失了对这些项目进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由于政府忽视了依据自己的法律对矿山开采进程的控制,最终必将导致忽视巴新人民的利益的结局”。
二 渔业
渔业是中国投资最引人关注的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大批中国渔船就在公海以及太平洋许多岛国的专属经济区内作业,捕获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88年,仅有7艘中国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的辖区内作业,总产量约为42吨。到1994年时,中国渔船的数量激增至457艘,名义总产量也升至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水平,达到了14062吨。但2004~2005年,中国渔船数量下降至212艘,2006年变为157艘,随后在2007年出现巨大缩减只剩下86艘。但在2008年时这一数字又回升至199艘。这种数字的波动也反映在了渔业产量上。
如今,中国拥有太平洋岛国地区最大的捕捞船队,金枪鱼捕捞数量占地区总量的25%以上。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其中公海捕捞占了很高比重。当地人认为,它们经常不提供作业数据,从而极大地冲击着渔业市场。
另一个主要担忧是,中国的渔船接受来自政府的补贴,这就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船只很难与它们竞争。这也意味着,中国渔船可以在别的船只不盈利的情况下,长期进行捕捞作业。这将对鱼类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三 林业
中国企业在林业方面的参与受到了限制。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拥有该地区最大的森林产业,主要包括原始森林采伐和原木出口。
参与原木生产的主要是马来西亚和韩国的企业。而马来西亚企业通常是由马来西亚华裔管理。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公司长青集团(Rimbunan Hijau)、WTK和Cakara Alam控制着约占总量70%的原木出口。然而,虽然这些公司的所有者是马来西亚华裔,但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公司和中国中央政府有关联或受其支持。所罗门群岛的林业公司的情况也与此相似,比如Earthmovers股份有限公司也归华裔所有。
但是,中国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原木的重要市场。正如澳大利亚学者Colin Filer所指出的那样:“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量的伐木公司由马来西亚公司或者受华裔控制,这可能与中国作为巴新日益增长的重要的原木出口目的地有关”。
随着太平洋岛国与中国互动的日益增多,理解中国——大洋中的巨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对岛国来说,中国具有独特的语言和完全不同的一套官僚体制。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在资源开发上的投资是复杂而混乱的,中国政府并没有发挥像一些人描述的那样的控制角色。这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计划是由中国国家主导和垄断的”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澳大利亚学者Graeme Smith和Paul D’Arcy指出,我们不应该假定存在一个“单一的中国”,所谓的“中国人、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们往往受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的影响,代表着广泛的利益、观点和价值”。
华人学者杨健也指出:“并没有明确证据可以证明,中国深化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参与是出于军事安全考虑的有计划的战略举措。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南太平洋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不大。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绝大程度上基于其‘不附加条件’的援助和不断增多的区域内经济互动。中国既没有硬实力,也没有足够的软实力,主导南太平洋地区事务。”
澳大利亚学者Philippa Brant在研究中国的国际援助和资源投资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不同于其他地区,在南太平洋,迄今为止,还没有例子可以明确证明,资源交易构成中国援助的一部分。从中国当前的政策分析,资源行业并没有成为中国在地区内进行援助的首要目的,或最重要的关注点。”但她继续指出:“中国在南太平洋区域援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包括资源行业的国际援助项目,主要被用以支持商业活动。”
自2006年以来,中国与大洋洲地区领导人的高层政治交往标志着中国对该地区关注程度的提升。这充分证明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交流合作的诚意,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对于相对较小的太平洋岛国的尊重,并在某种程度上希望获得这一地区的政治支持和自然资源。
大量有关“中国威胁”的描述,源自冷战时期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的记忆——其导致西方国家采取“战略否定”政策——拒绝“共产主义者”进入和控制大洋洲。但是,中国与苏联是不同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并且今后有可能成为区域内的一支政治力量。同时,中国对大洋洲地区的关注,似乎更多地出于经济目的,而非基于地缘政治或地缘战略考虑。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巨龙将继续留在大洋洲地区。太平洋岛国面临的挑战是,要养活这条巨龙并驯服它、驾驭它,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但是,或许大洋洲国家也应明白,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对它的依赖。
-
神器:5秒钟搞定赝电容k1拟合、绘图、计算电容贡献率 2020-06-25
-
化工设计之工程图纸(这篇文章给你讲全了) 2020-07-03
-
工具:赝电容k1Tool-v2.6解决拟合交叉问题 2020-06-25
-
断续焊焊接符号 2021-10-14
-
板式塔设计核心:负荷性能图(水力学图) 2020-07-03
-
应急管理部已明确:临时性登高作业属于特种作业!需要取证 2021-10-18
-
PDMS12.1sp4安装教程 2020-07-03
-
话说LED灯的利用系数 2020-07-04
-
一张图讲清楚断路器的工作原理 2020-07-10
-
引起管道振动的主要原因及消振措施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