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01-01
氯化铁催化CO2和1,2一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
- 在乙腈体系中,研究了不同金属卤化物对CO2与1,2一丙二醇(PG)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PC)的催化性能,确定了该反应的最佳条件,同时对反应过程中的副反应进行了讨论,对生成的副产物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O与PG反应合成 PC时,FeC13催化剂的活性最高;以100mmol PG为基准,在乙睛10mL、FeC13催
-
1970-01-01
磷钨酸改性SiO2催化合成ETBE
- 以磷钨馥改性SiO2为催化剂,乙醇和叔丁醇为原料合成了乙基叔丁基醚(ETBE)。与未改性SiO2和国产强酸性阳离子树脂D005相比,磷鸽酸改性SiO2的催化作用厦磷钨馥对SiO2的改性作用显著。分另q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催化剂加入量等因素对醚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操作
-
1970-01-01
茂名乙烯100万t改扩建裂解装置干燥器顺控的设计
- 介绍了我国首例100万t乙烯装置茂名乙烯裂解装置干燥器顺控及其程序的实现方法,根据工艺条件整个系统采用HONEYWELL的TPS系统进行控制在DCS上可以完成对程序的启停及工艺监视,为其他乙烯装置给与借鉴。 <BR>
-
1970-01-01
磷钨酸改性ZSM一5催化合成乙酸乙酯
- 采用吸附方法制备了磷钨酸改性ZSM一5分子筛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XRD表征,表征结果表明磷钨酸在分子筛中均匀分散,而且分子筛结构未遭到破坏。将催化剂用于合成乙酸乙酯,探讨了操作条件包括原料组成,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酸转化率的影响并与浸渍方法得到的催化剂进行重复使用性能比
-
1970-01-01
煤的恒容低位热值的快速测量
- 用量热仪直接测出煤的湿基弹筒热值,氢和硫的含量根据各地煤源情况设为固定值,用国标公式直接计算煤的恒容低位热值。采用此法测定煤的恒容低位热值使用设备少、方法简便、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分析时间可缩短至30rain之内,及时为生产操作提供较可靠的数据,可用于指导生产。 <BR>
-
1970-01-01
流化催化裂化条件下甲醇和正辛烷的相互作用
- 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研究了流化催化裂化条件下甲醇和正辛烷的相互作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流化催化裂化条件下甲醇与正辛烷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正辛烷的裂化反应,提高了产物气体烃的收率,并降低了气体烃中小分子烃的含量;甲醇与正辛烷的相互作用也促进了甲醇的转化及甲醇转化中间产物
-
1970-01-01
煤粉加压气化技术在洁净煤领域的应用
- 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是一种洁净煤气化新工艺,该工艺对原料的适用性强,碳的转化率高。氧耗、煤耗低。操作弹性大,环保性能好。文中从技术开发、工艺流程及煤化工应用等方面对2种煤粉加压气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就其应用前景做了阐述。 <BR>
-
1970-01-01
硫酸高铈催化合成乙酯异戊酯
- 以冰醋酸、异戊醇为原料,硫酸高铈为催化剂合成乙酯异戊酯,通过正交设计法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带水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o.4g,醇酸比1.21,带水剂环己烷用量5mL,反应时间1h的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7.35%。 <BR>
-
1970-01-01
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研究
- 简要分析了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就规划编制指导思想、规划定位、约束性条件以及编制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
1970-01-01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二甲基丙烯酸新戊二醇酯
- 以甲基丙烯酸和新戊二醇为原料、硫酸氢钠为催化剂高效合成了二甲基丙烯酸新戊二醇酯,考察了影响酯收率的各种因素,确定最佳反应条件n(甲基丙烯酸)n(新戊二醇)=2.31;催化剂用量7.5%(占新戊二醇质量分数),带水剂环己烷用量60%,阻聚剂对苯二酚用量0.625%反应温度(110—115)℃,反应时间2.0 h,
-
1970-01-01
煤化工发展浅见
- 通过对能源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对发展煤化工的条件、领域、方式的看法。
-
1970-01-01
硫酸铜催化合成醋酸环己酯的研究
- 分别以浓硫酸、氯化铁、硫酸铜为催化剂催化合成醋酸环己酯。考察了有无结晶水的硫酸铜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在较优催化剂CuSO.5H2O催化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醇酸比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3醇酸摩尔比为 1.61,硫酸铜用量对反应物摩尔比为1:50时,环己烷作带水剂,反
-
1970-01-01
煤浆磁化对水煤浆性质影响的研究
- 研究了磁化对蒸馏水、自来水和工业废水配制的水煤浆性质的影响,磁化对水煤浆添加剂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强的磁场强度和较短的磁化时间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煤浆的粘度,磁化会使水煤浆添加剂的吸附量增加,并对水煤浆的磁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BR>
-
1970-01-01
六氯丙烷产品各组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
- 采用气相色谱双内标法定量,测定六氯丙烷粗产品中偏氯乙烯、乙腈、四氯化碳和六氯丙烷的含量。对分离条件、内标物选择进行了试验和讨论。试验 结果表明,偏氯乙烯、乙腈、四氯化碳和六氯丙烷分别在5~50,10~150,15—550和10—250mg之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1—0.9997,回收率为98.0%~1
-
1970-01-01
煤气化废水处理流程建模和全流程模拟
- 为分析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存在的问题,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对该过程进行了全流程建模和模拟。在体系和流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合适的代表组分,选择了适用于该实际流程各单元操作的热力学方法和计算模块,提出了适合于该体系的萃取液液平衡关系和萃取平衡级模型并构建了用户自定
-
1970-01-01
绿色氧化剂高铁酸钾研究进展
- 高铁酸钾是一 种环境友好型多功能水处理剂。作者对高铁酸钾的性质、 测定方法和稳定性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今后提高高铁酸钾的稳定性、降低成本和减少制备步骤,为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借鉴。 <BR>
-
1970-01-01
煤中磷的测定
- 煤中磷的测定方法通常采用磷钼蓝光度法;在该法基础上尝试加入了硝酸铋以提高灵敏度;结果令人满意。
-
1970-01-01
氯醋共聚树脂的生产技术和应用
- 综述了氯醋共聚树脂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状况,具体介绍了悬浮聚合法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展望用溶剂法或醇解法生产技术来促进我国多元共聚树脂的生产发展。
-
1970-01-01
模拟轻质油氧化脱硫研究
- 以KMnO为氧化剂,考察了KMnO/HC1体系对模拟轻质油中苯并噻吩(BT)及二苯并噻吩(DBT)的氧化性能。在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30min,KMnO的加入量为0.01g/mL油,体系pH=0,V(油)V(HC1)=34, 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PT C)的加入量为0.002g/mL油的条件下,二苯并噻吩脱除率为98.5%,苯并噻吩脱除率
-
1970-01-01
木香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 用常规水蒸气蒸馏法制备了木香花挥发油,色谱、色谱一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木香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鉴定出包含缩醛、脂肪烃、芳香烃、 芳香醛、羧酸、醇、酚及萜类化合物在内的45个化合物。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辛烷)=4.73%、W(苯乙醇)=5.78%、W(冰片烯)=26.34%、W(顺一马鞭草烷醇
-
1970-01-01
硼化硫代磷酸酯胺盐抗磨剂生产工艺改进
- 通过分析合成工艺路线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影响产品质量和收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预混合、替换溶剂、增设工序控制点和调整工艺参数等工艺改进方法,解决了产品质量差、物料消耗高的生产难题,实现了稳定优质生产。 <BR>
-
1970-01-01
内压圆筒大开孔率接管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 采用三雏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内压圆筒大开孔率接管结构进行了应力分析,得到了不同尺寸参数影响下接管连接处的轴向与环向应力集中系数分布规律, 并按JB4732—95《钢制压力客嚣——分析设计标准》进行了强度校核。确认在应力分析条件下,结构的强度满足安全要求。 <BR>
-
1970-01-01
全馏分加氢和产品加氢在乙烯C2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 某乙烯装置的冷区C2系统,在两轮改扩建中,先将全馏分加氢改造成产品加氢,使其中间的加氢、洗涤和干燥部分未做大改动;后又改造到全馏分和产品叠加加氢,解决了改造中制冷剂使用遇到的困难,两次改造使装置生产能力都提高6 0%以上。应用这一措施,一定程度减少了装置改造工作量,并有效地改善了
-
1970-01-01
气化炉内壳体裂纹分析及修复
- 针对煤加压气化炉内壳体焊缝出现的裂纹,分析了裂纹产生的原因,并从焊材的选择、焊接坡口的形式及工艺参数的选择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合理的焊接工艺,在修复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