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化工网

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化工下载
  • 1970-01-01 PSA脱碳装置改造
  •    通过采用新工艺,变压吸附(PSA)脱碳装置改造后提高了处理气量和有效气体回收率,提高了气体净化度。 
  • 1970-01-01 SBS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技术进展
  • 综述了锂系聚合物SBC(主要是SBS)国内外主要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介绍了国外SBC技术进展,提出了我国SBC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 1970-01-01 LB205型低温变换催化剂的研制开发
  • 介绍了新型CO低温变换催化剂LB205的研制情况。该催化剂在压力≤5.0 MPa、温度185—250qc、汽气比0.2—0.6、干气空速1000—4000h~干气体积组成为 C02.5%一4.O%、CO216%~19%、余量为H2+N的条件下,CO变换率≥95%,在4 00℃耐热2I1后CO变换率i>93%,可以满足生产要求,尤其适合在低汽气比条件下使
  • 1970-01-01 变换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及对策
  • 针对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变换系统初次使用的国外某知名品牌耐硫变换催化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检测,并对该炉催化剂的失活原因进行了分析,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对策。 
  • 1970-01-01 so/ZrO2一AI2O3催化合成脂肪酸季戊四醇酯的研究
  • 以脂肪酸和季戊四醇为原料,三甲苯为带水剂sO一/ZrO一A10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脂肪酸季戊四醇酯。实验结果表明,控制酯化温度(180~200)℃、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5.6、催化剂加入量为原料总量的0.9%和反应时间为4h时,可获得最佳反应结果,酯化率达99.88%。IR谱表明,产品中羟基吸收峰基本消失,证明酯
  • 1970-01-01 L 一 赖氨酸工业生产进展综述
  • 综述了L.赖氨酸市场概况、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赖氨酸生产菌种的最新研发进展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发酵、提取、浓缩、结晶精制和干燥等工序操作所采用的最新技术。 
  • 1970-01-01 变压吸附制氢工艺革新进展
  • 作为近几十年来在工业上新崛起的气体分离技术,变压吸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氢行业,简要概述了变压吸附制氢工艺的原理、流程,重点介绍了变压吸附制氢工艺革新进展以及联合工艺的应用。 <BR>
  • 1970-01-01 TS.1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及动力学研究
  • 研究了丙烯环氧化反应案件,系统考察了反应压力、溶剂中水质量分数、 TS-l质量分数以及反应温度对过氧化氢转化率以厦环氧丙烷选择性的影响,采用非机理速率方程确定了主反应动力学参数。并采用该反应动力学模型对TS-1质量分数、溶剂中水质量分数对在不同温度下的双氧水转化速率常数进
  • 1970-01-01 NHD脱硫系统生产运行总结
  • 介绍了NHD脱硫的工艺流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建议。通过l2年的摸索和改造。NHD脱硫系统的生产能力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超过了设计要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BR>
  • 1970-01-01 表面活性剂型过氧钨酸盐催化合成 己二酸
  • 对清洁合成己二酸反应中的钨酸盐催化剂进行了改性,制备了一种含长碳链的亲油性钨过氧酸盐双功能催化剂c7H7c12H(cH3)NW20通过元素分析、重量法、 化学滴定、TG—DSC和IR光谱对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已报道的钨酸盐类催化体系相比,该配合物在温和的、不需助催化剂的条件下,
  • 1970-01-01 Y型分子筛微波法改性及其选择性吸附脱硫性能
  • 通过微波法进行液态离子交换对NaY分子筛进行改性,采用静态实验对不同吸附荆的脱硫性能进行了考察,筛选出Ce(IV)一Y吸附性能最好。采用固定床技术对Ce(IV)一Y的吸附脱硫能力进行了研究,同时运用程序升温脱附法(TPD)和频率响应方法(FR)对吸附脱硫机理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采用微波法进行
  • 1970-01-01 Ni—WO催化剂上正庚烷的加氢异构化反应
  •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WO催化剂,在常压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Ni—WOx催化剂对正庚烷加氢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讨论了焙烧温度、Ni含量、还原温度和反应条件对Ni—WO 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对Ni—WO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为800℃、还原温度为525
  • 1970-01-01 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的研究
  • 本文通过对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提出了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反应的可行性与存在的难题。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关键是催化剂的选择,文中也简单介绍了目前由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反应的三大体系催化剂。 <BR>
  • 1970-01-01 b3一氨基酸Fmoc—Cys(StBu)一CH2一COOH及其甲酯的合成
  • 利用Arndt—Eistert反应原理,以d一氨基酸Fmoc—Cys(StBu)一OH为原料,经过中间产物重氮酮Fmoc—Cys(StBu)一COCHzN2,合成了B一氨基酸Fmoc—Cy s(StBu)一CH2一COOH及其甲酯Fmoc—Cys(StBu)一CH2一COOCH3,并对产物进行了E SI—MS和H—NMR表征 。 <BR>
  • 1970-01-01 NOx尾气治理的进展
  • 叙述NO治理方法和我国NO治理现状,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经过改进后的酸吸和碱吸法。 
  • 1970-01-01 丙烯酸苯甲醇酯合成条件的研究
  • 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在工业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正交设计试验,采用直接酯化方法对于丙烯酸苯甲醇酯的合成条件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出了合成丙烯酸苯甲醇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BR>
  • 1970-01-01 PC一88A一煤油一HC1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Zn(Ⅱ)的传输与分离研究
  • 以聚偏氟乙烯膜(PVDF)为支撑体,煤油为膜溶剂,2一乙基己基膦酸一单一2一乙基己基酯(PC.88A)为流动载体,研究了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金属Zn(II)的传输行为;考察了料液pH、膜溶液与解析剂体积比和解析相中HCI浓度对zn(II)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以HC1为解析剂,料液pH为4.0、膜溶液与解析液体积
  • 1970-01-01 丙烯酸聚乙二醇单酯的合成研究
  • 以聚乙二醇一200与丙烯酸直接缩合反应,在不加有毒带水剂的条件下合成了丙烯酸聚乙二醇单酯。探讨影响缩合反应酯化率的因素,确定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丙烯酸与PEG200的摩尔比为1.21.0,反应温度是110~140℃,阻聚剂对苯二酚为0.6%(以醇酸总质量计),反应时间为6h,催化剂对甲苯磺酸为1.0%(以醇酸
  • 1970-01-01 半精炼蜡裂解烯烃合成8B和20号航空润滑油
  • 针对8B和20号航空润滑油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收率低等难题,在优化裂解工艺的基础上,以半精炼蜡裂解生产的c5~cl3正构d-烯烃为原料,同时合成8B和20号航空润滑油。与用软蜡裂解生产的烯烃作原料相比,该工艺产品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合成的8B和20号航空润滑油产品收率提高了32%以上,总润滑油
  • 1970-01-01 丙烯酸一 马来酸酐共聚物阻垢剂合成工艺研究
  • 以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聚丙烯(PP)单体自由聚合合成阻垢剂,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阻垢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A与AA摩尔比为7~8,单体PP用量为10%,引发剂用量为8%--12%时在8O℃时反应6~7h合成的共聚物阻垢性能最好,阻垢率可以达到95%。 <BR>
关于中国煤化工网 - 广告服务 - 隐私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